【品牌采风】新安江畔的“安心”答卷 |
|
|
|
在安徽新安江项目的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间藏着别样的温暖——从进场时的流程指引,到务工中的工资核查,从全覆盖的工伤保险,到畅通的维权渠道,安徽新安江施工局用一项项实招硬策,为流动频繁的农民工织密权益保障网,让“漂泊”的务工路,渐渐有了“家”的温度,一系列举措让农民工的务工路越走越稳、越走越暖。 工伤保险“全覆盖”:为流动的脚步系牢“安全绳” “干建筑活儿,磕磕碰碰难免,以前总怕受伤没人管,现在一进场就有保险,心里那股子悬着的劲儿总算落了地。”钢筋工张师傅抹了把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安心。在安徽新安江项目施工现场,施工局把工伤保险当作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先手棋”,用“人到保到”的细致服务,为流动频繁的工友们撑起了“安全伞”。 考虑到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强、岗位调整频繁的特点,施工局设专人对接社保局,全面推行“按项目参保”模式,让保险跟着人走。每当有新工人进场,综合管理部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登记——当周就完成参保登记手续,确保工人“上工即有保障”,不留一丝空窗期。 这份保障不只是“纸上承诺”,更落到了实处。只要在参保名单内,哪怕是干活时不小心擦碰、扭伤,工人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后,只需及时向施工局报备,启动工伤保险,不用自己跑部门、递材料,省心又省力。“现在有了保障,干活更放心了”张师傅忍不住点头称赞。 截至目前,新安江施工局已累计为955名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从工人进场时的“及时参保”,到务工期间的“安心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衔接顺畅,为农民工朋友们的务工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后盾”,让他们能更放心地在工地上打拼。 人员核查“常态化”:给辛苦的付出算清“明白账” 工作人员每月在工资收齐后将联合监理、项管人员,带着农民工花名册、考勤记录表和工资发放明细,深入各工作面开展月度核查,“师傅您好,麻烦报下姓名和身份证号?”核查人员先与工人逐一核对身份信息,确认人证一致;接着又追问:“7月工资到账了吗?8月有没有休息?这个月核算的工资是8000元对吧?”一边问,一边对照手中的考勤记录和工资表,仔细核查出勤天数与薪资计算是否匹配。 这样“面对面、点对点”的抽查并非走过场,而是按比例随机选取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工人,确保覆盖到每个协作队伍。从身份信息、实名制花名册、三级教育“三合一校验”,到考勤记录是否真实反映出勤情况,再到工资明细是否与劳动合同约定相符、资金是否足额到账,每一项都核查得细致入微。这种多方联动的核查机制,就像一张“过滤网”,让“挂名领薪”“虚报考勤”“工资拖欠”等损害农民工权益的问题无所遁形,也让工人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精准对应到应得的报酬。 除了常态化核查,施工局还提前制定了农民工管理应急预案,专门成立由施工局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项小组,全程对接讨薪、上访等突发事宜。一旦接到农民工举报或反馈,专项小组会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先联系协作队伍核实情况,调取考勤、工资发放凭证等原始资料,再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明确解决时限和具体方案。 “以前跟着项目干,总怕老板找借口克扣工资,有委屈也不知道找谁讲。”班组长赵姐提起现在的保障机制,语气里满是踏实,“现在每月都有人来查工资、问情况,有啥问题找专项小组,很快就能有回应。心里没了顾虑,我更有信心把工程干好、把底下的工人带好,大家干活也更有劲儿了!” 人文关怀“暖心窝”:让漂泊的日子充满“家温度” “以前住工棚,现在有热水、有空调,跟家里差不多舒坦。”木工孙师傅的话道出了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份变化源于施工局对农民工人文关怀的重视:生活区与作业区设了多个饮水点,方便工人随时取水;高温天里,藿香正气水、风油精、仁丹等防暑药品常备不懈。安全员小曹巡查时总会叮嘱:“出汗多了别硬扛,头晕心慌就赶紧停下休息,随时去就医!” 生产周例会上,施工局明确要求各队伍实行“早出工、晚收工、中间歇”的错峰机制,避开中午11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同时缩短单次连续作业时长、增加轮换休息次数,让工人在凉爽时段高效作业,始终保持充沛体力。 心理健康同样被纳入关怀清单。工地设了安全咨询服务台,监理、业主安全负责人与施工局安全总监化身“安全顾问”,现场解答工人关心的安全问题;通过图文展板、案例讲解等形式普及安全生产法规、职业健康防护与应急处置知识,累计发放资料500余份,接待咨询200余人次,让安全意识真正走进工人心里。 信访渠道“全畅通”:为民工的诉求架起“连心桥”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入口处醒目的“农民工进场须知”告示牌格外显眼,上面清晰列明了进场后的各项关键流程,指引着工友们规范入职:“入场后,第一时间提供身份证、配合施工局做好实名制登记,确保个人信息录入;接着要接受公司、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从安全规范到操作要点逐一学习,考试合格拿到上岗资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作业;入职前务必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把工资标准、支付时间等关键条款明确下来,避免后续纠纷;同时记得及时办理徽商银行工资卡,这是每月领取工资的重要凭证。” 在告示牌下面,“退场指引”同样写得明明白白,保障工友们顺利收尾:“退场时,若工资已全额结清,请配合签订退场承诺书,确认薪资无争议;若仍有剩余工资未支付,也需签订退场承诺书,务必在书中写清拖欠金额、支付方式及具体时间,留下书面依据好维权。” 这张告示牌不仅理顺了进退场流程,更悄悄为农民工朋友们架起了信访沟通的桥梁。不远处,另一块“农民工工资告示牌”与之呼应,上面详细公示了参建单位、监理单位及属地住建部门的维权联系电话,每月工资核算完成后,会先在告示牌旁公示3天,无异议再统一发放,让每一笔工资都晒在“阳光下”。 “你好,领导,我是在小梅口干活的,想问问这个月的工资怎么还没发呀?家里等着这笔钱还房贷,娃娃下个月的生活费也快不够了,心里实在着急。” 电话这头的工作人员连忙耐心解释:“师傅您别着急,这个月的工资已经核算完了,正在走签字审批流程,预计下周四就能打到大家的银行卡里。到时候发了工资,会在告示牌上再公示一次,您留意着就行。” 听到明确答复,电话那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连忙道谢:“好的好的,太感谢领导了,有您这话我就放心了,不耽误家里用就行!”挂了电话,他又特意看了眼告示牌上的维权电话,心里踏实了不少——知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有人管,干活也更有劲儿了。 这些举措如同细密的针脚,把保障与关怀缝进农民工在工地的日常,让他们从“漂泊务工”变成“安心扎根”,真切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每月去核查时,工友们总笑着说:“这个工地真不错,有人管,有人问,咱们的工资有保障、干活有安全,日子自然越来越有奔头了!” 这份“安心”不仅暖了农民工的心,更被安徽新安江施工局写进了长远发展规划——他们不再将农民工视为“临时务工者”,而是主动将工友们纳入项目建设的“大家庭”,共同为项目建设、地方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民生动力”,共同书写新安江畔的“安心”答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