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筑坝】青春如焰燃山河 青年铁军筑丰碑——记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局江河蓄势青年突击队 |
|
|
|
黄河臂弯托起巨型绿色“充电宝”,青春力量正在高原峡谷间书写传奇。2024年9月,伴随着高原秋风的飒爽,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局“江河蓄势”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 这是一支由90后年轻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现团队共有23人,其中青年员工20人,占比86.9%。 这支年轻的队伍坚持以“科技引领、效率优先、人才为本、品牌创优”为核心理念,聚焦施工建设“急难险重”任务,以创新为笔、攻关为墨、协同为纸、突破为彩色,为四局抽蓄建设描绘了一幅振奋人心的奋斗画卷,用实际行动奏响青春强音。 项目攻坚克难的“践行者” 海拔三千米的山谷间,青年突击队的红色安全帽在朝阳下格外醒目。他们像一群攀峰雄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上演着现代版“愚公移山”。 风沙肆虐的草场工地,传统凿毛工艺正遭遇挑战。面对进场公路桥梁端头钢筋过缝、预制梁翼缘板端头模板安装与后期凿毛困难的现状,突击队队员马昕蹲在梁板端头,手指轻抚混凝土表面,眉头紧锁:“这样凿下去,效率质量都难保证。”“人工凿毛对翼缘板薄壁处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较大,而且人工成本较大,我们得抓紧想办法呀!”质量部主任唐占发心急如焚。 突然,突击队员抓起新型免凿毛止浆带,向队友演示:“看!这自带毛面纹理的止水带,浇筑时有效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在这“灵感”的带动下,施工现场大胆采用新型免凿毛止浆带代替传统凿毛方式。半个月后,当质检报告显示合格率提升20%,成本节省0.86万元时,看到桥梁端头毛面自然形成,翼缘板薄壁处混凝土结构的良好状态,青年突击队员黝黑脸上的笑容比高原阳光还灿烂。 为减少施工现场尘土飞扬现象,誓建“生态工程、绿色工程”,青年突击队的“金点子”在高原落地生根。正午的烈日下,砂石骨料加工区蒸腾着热浪,青年突击队员韩添鹏手持红外测温仪,在闭环传送带前凝神监测。随着他按下控制键,湿润的骨料在特制滚筒中翻腾,水雾从蜂窝状喷嘴均匀渗出,裹挟着细尘沉降在回收池。“传统干法生产扬尘能飘三公里,现在粉尘浓度直降85%!”他抹去安全帽檐的汗珠,黝黑脸上绽出骄傲笑容。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压雾化喷水技术,在团队成员的建议下,突击队员高效使用营地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降尘,极大缩短了洒水车取水距离,有效降低了长距离取水油耗,并将污水回用,降低了水资源消耗,助推施工生态发展。 为有效提高进场道路坡面开挖效率,青年突击队将北斗挖掘机引导系统运用在进场公路高边坡开挖中,精确的定位系统及三维数据模型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北斗挖掘机操作舱内,突击队员李玉祥紧盯着三维定位屏,看着操作员手柄微动,巨大的铲斗如绣花针般精准。“以前靠经验挖边坡,现在误差能控制在5厘米内。”他摘下防尘口罩,露出沾满黄土的牙齿,“这系统让我们成了‘土地外科医生’。”随着边坡成型,16.9万元的成本节约数字也刻进了项目里程碑。青年突击队员在雪域高原打造抽水蓄能标杆工程,展现新时代四局青年的硬核担当。 工程进度保障的“兑现者” 2024年初春,当第一支人员踏进哇让草场时,肆虐的北风卷着尘土扑打在脸上,临时营地只有集装箱在狂风中摇晃,迎接他们的还有未通水电的荒凉。 “咱们先给指挥部安个家!”队长陈军的声音裹着黄沙,队员们抄起铁锹夯实冻土,集装箱里从此亮起彻夜不灭的灯火。那些日子,青年突击队员们成了高原上的“多面手”,大家在狂风呼啸中讨论施工方案,一起解决施工材料进场困难的问题,有效指挥现场的临建设施。最久的队员杨举举在工地坚守158天,晒得黧黑的脸颊上,安全帽带勒出的印记成了特殊勋章。 正值夏秋交替之际,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刚进入全面施工期,便遇到了“拦山虎”。为了克服雨季频繁、场地作业面小、便道通行困难、征地难的“瓶颈”,青年突击队在施工局领导的带领下,积极主动与属地及各相关单位积极协调、通力合作,有序完成附属物迁移、设备物资材料进场等工作,争分夺秒抢夺进度;在雨季一行人多次去现场勘察,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与工艺流程,根据实际制作工作目标清单,克服征地拆迁困难,保证首桩用地,在不懈努力下进场公路1号桥首根桩基顺利浇筑。 隧道开挖才是真正的考验,面对隧道围岩类别变化频繁、现场狭小、断层、软弱夹层、层间错动等不利因素,突击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给隧道装上了“智慧大脑”。创新应用智能化监管手段,积极探索应用安全管理新方式,对隧洞施工通风全过程进行智能分析和自动化管控,采用“气体监测系统以及洞内应急呼救系统”“洞口智能化通风系统”等多项安全智能措施,使地下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通风排烟的效率提高了50%,加快了地下洞室开挖支护施工的单循环进度,有效改善了地下洞室喷锚支护施工、挂网立架的施工环境,为隧道顺利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隧洞光面爆破中线性超挖严重、喷射混凝土超耗量大的问题,青年突击队主动出击,专门成立攻关小组,积极主动与分局、设计方、外部专家沟通联系,从资源配备、材料管理、安全质量管控等多方面入手,对每一轮爆破效果展开细致入微的过程监控与情况剖析,及时、精准地对爆破参数进行调整,最终炮孔残留率超过95%,线性超挖控制在12厘米以内,大幅提升了光面爆破效果,减少了大量混凝土超耗。 而今,青年突击队的战旗仍在雪域高原猎猎作响。他们突破层层桎梏,以思维碰撞迸发的智慧火花,在峡谷深处镌刻出现代基建的加速密码。正如队长陈军所言:“我们不仅是钢筋水泥的筑造者,更是高原精神的薪火相传人。” 科技创新的“先锋者” 晨光初破,高原薄雾未散,红色安全帽与反光马甲已在智慧工地交织成跃动的生命线。面对规模大、投资大、技术难度大、周期长、相关方众多的超级工程,青年突击队以科技创新为刃,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建设篇章。 为加快施工局智慧工地建设,青年突击队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深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科学、有效地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创新,打造哇让抽蓄电站“一站式”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综合应用了视频监控、VR虚拟现实安全教育体验等技术,实现内容最广最全,专业化和深度赋能施工全周期数字化服务的平台,让科技织就安全网。 为推进项目建设向着更高效、更生态、更绿色的方向前进,青年突击队员以“绿色”为底,对施工一线周边积极开拓新式绿色管控模式,为奋力打造砂石骨料行业发展新引擎不断助力。 在砂石骨料加工系统车间均采用全封闭设计,在入口处设置汽车洗轮机及扬尘监测系统,洒水降尘频次保证场内空气达到环保要求,并将扬尘监测系统接入拌合站整体控制系统,确保实时在线监测、实时处理。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套扬尘监测系统已深度融入拌合站整体控制系统,如同为整个工程植入了一颗“绿色心脏”,实现环保与生产的和谐共生。 同时,青年突击队员不断对“智慧工程”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式探索,打破传统的隧道施工监测模式,融入新技术,拓展新思路,在各个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武装”,通过对施工现场全方位、全过程的态势感知与动态调整,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的智控目标。青年突击队员们切实发挥青年先锋力量,用专业和担当筑起施工一线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壁垒”。 走进钢筋加工车间,一场“机器换人”的革命正悄然上演。数控钢筋切断机、数控钢筋弯曲机等自动化设备如同灵巧的机械臂,精准执行着每一道指令。钢筋在机器间穿梭,火花四溅,却不见往日密集的人流。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更以毫米级的精度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让“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理念在高原上生根发芽, “我们不仅是工程的建设者,更是高原生态的守护者。”队长陈军的话语在峡谷回响。这群高原铁军正以青春为墨,在雪域绘就“双碳”战略的壮美蓝图,在江河之上筑起绿色丰碑。 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海南州贵南县过马营镇境内,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也是我国西部地区装机最大、青海首个核准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共安装8台单机容量35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组,按日调节、连续满发7小时设计,年用电量44.8亿千瓦时、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电站建成后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对支撑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支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保障青海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蓄势江河绿能涌,青年突击建新功。如今,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已经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些青年们正以青春的创造、青春的活力,继续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倾注真情实感,书写“绿色传奇”! 登高山,方知天高;临深溪,才知地厚。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局“江河蓄势”青年突击队以青春热血和科技智慧,在这片古老的高原上,用实干精神与匠心工艺书写了新时代水电建设的壮丽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