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引江济淮“粮草官”团队的责任与担当 |
|
|
|
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输水工程,承载着“一江清淮润八皖”的民生期许。在这项横跨江淮的超级工程背后,有无数建设者默默坚守,项目的设备物资部便是其中关键一环——他们是保障工程“粮草”的“后勤兵”,是衔接设备与现场的“桥梁”,4名成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用专业与热忱为工程推进筑牢物资根基。今天,我们走近这个平均年龄仅24.75岁的年轻团队,聆听他们在江淮大地上的奋斗故事。 “江淮转运使”段义 初见段义,190厘米的身高搭配挺拔的身姿,让人很难不注意到这位年轻的“主理人”——作为设备物资部副主任,25岁的他不仅是团队里的“颜值担当”,更是扛起物资设备全面工作的“主心骨”。来自陕西汉中的他,身上既有陕南人的温婉,又兼具水利人特有的严谨,开朗健谈的性格下,藏着对工程物资管理的深刻理解。 “引江济淮项目工期紧、物资需求量大,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台加压设备,都不能出纰漏。”这是段义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主持部门全面工作的负责人,他每天的工作从清晨的物资调度会开始:核对当天各施工点的物资需求、协调供应商的到货时间、巡查设备仓库的存储安全,再到深夜整理物资台账、优化次日的供应方案,连轴转是常态。8月初,太和加压站进入设备安装关键期,急需一批特种车辆,但安徽当地设备租赁方无法按时进场。得知消息后,段义第一时间乘高铁前往400公里外的淮河入海项目,与淮河入海项目协调设备调配“绿色通道”。几天后,当特种作业车辆到达项目施工现场时,他还在现场指挥作业机械展开,确保第二天一早能准时进行作业。“段主任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跟着我们一起跑现场、解难题。”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除了出色的统筹能力,段义的“同理心”更是让团队凝聚在一起的关键。作为通晓水利工程技术的“多面手”,他总能站在施工班组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一线工人搬运物资辛苦,他便优化仓库布局,将常用物资放在靠近出口的位置;了解新同事对业务不熟悉,他便整理出《物资管理实操手册》,手把手带教。今年刚入职的董龙晔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盘点现场物资时漏算了一批钢筋,担心被批评的他十分焦虑。段义得知后,没有责备,而是陪着他重新到加压站现场核对,一边盘点一边讲解“按区域分类统计”的技巧:“物资管理最怕粗心,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份包容与耐心,让设备物资部成了一个有温度的集体。 “采购大管家”罗慧松 在设备物资部,有一个总是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却能把复杂采购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年轻人——他就是24岁的罗慧松。来自贵州黔南的他身形偏瘦,白净的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意,虽然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作为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这位材料学专业出身的采购员,是团队里名副其实的“采购管家”,负责物资设备合同编制与执行采购,用细致与专业为工程把好“物资入口关”。 “采购不是简单地‘买东西’,而是要在质量、价格、工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是罗慧松两年来的工作心得。引江济淮项目对物资质量要求极高,比如混凝土外加剂、钢筋等关键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水利工程标准。每次编制采购合同时,罗慧松都会逐字逐句核对条款:从物资的技术参数、质量验收标准,到交货期限、售后服务,甚至连“出现质量问题时的退换货流程”都要写得一清二楚。今年5月,在采购一批土工膜时,他发现供应商提供的样品参数与合同约定有细微差异——虽然差异在行业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他坚持要求供应商重新调整生产工艺,直到样品完全符合标准才签订合同。“差一点都不行,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物资质量不能打折扣。”他说。 迄今为止,罗慧松的采购业务从未出现因采购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这份成绩,正是他用无数个细致的瞬间积累而来。 “仓储大模型”董龙晔 “小董,太和加压站的水泵配件到了,麻烦过来盘点一下!”“小董,调蓄池的物资核销表今天能统计完吗?”在引江济淮项目部的太和施工片区,每天都能听到同事们呼唤董龙晔的声音。 这位22岁的云南昆明小伙,是今年刚入职的大学生,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总挂着爽朗的笑容,幽默的谈吐总能给忙碌的工地带来几分轻松。作为设备物资现场调度员,他的工作阵地在太和加压站与调蓄池的施工现场,负责物资盘点、核销统计、设备运行记录,用青春的热情在工地上书写成长答卷。 “刚到项目时,我连‘蝶阀’‘球阀’‘闸阀’都分不清,现在能准确报出每台设备的型号和运行状态了。”董龙晔笑着回忆自己的“入职初体验”。今年6月,他刚到项目部就赶上太和加压站的设备物资集中到货期,每天要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盘点管材、预制块、钢筋等物资,汗水常常湿透工装,眼镜也被热气熏得模糊。但他从没想过退缩,反而把这当成学习的机会:遇到不认识的设备,就掏出手机拍照记下来,晚上回去查资料;统计物资核销数据时,发现与现场使用记录有差异,就逐一对接施工班组,直到找到问题根源。有一次,他统计调蓄池的钢筋核销量时,发现账面数量比实际使用量多了5吨,为了查清原因,他顶着烈日在工地来回奔波,逐一核对近一个月的领料单,最终发现是施工班组的领料记录漏填了一页。“虽然累,但当数据核对准确时,特别有成就感。”董龙晔说。 “物资数据库”陈伟 在设备物资部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一会儿对着电脑核对物资台账,一会儿拿着资料与同事沟通,嘴角常挂着温和的笑容,偶尔还会和同事开玩笑调节气氛——她就是28岁的陈伟,团队里唯一的女性成员,也是负责资料编制与统计工作的“资料中枢”。这位幽默开朗的姑娘,心思细腻如丝,不仅能把繁杂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更能用她的热情与温度,让团队充满暖意。 “物资资料是工程的‘记忆’,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文件都不能出错,否则会影响后续的验收和审计。”这是陈伟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作为设备物资管理员,她的工作涵盖物资入库资料、设备运行记录、核销统计报表等所有与物资相关的文档管理。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她建立了“资料分类索引系统”:按照“采购合同-入库单-使用记录-核销表”的逻辑,将每份资料编号归档,还在电脑里同步建立电子台账,方便同事随时查询。 工作中的陈伟严谨认真,生活中的她却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同事。她知道段义经常加班到深夜,便在办公室备着咖啡和饼干;看到罗慧松因为整理合同经常久坐,就提醒他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陈伟还特别喜欢小动物,项目部院子里的流浪猫“大壮”,就是她每天定时喂食照顾的“小伙伴”,还会用纸箱给它做窝。“工作再忙,看到‘大壮’围着我转,就觉得特别治愈。”陈伟笑着说。她的幽默与温暖,就像一缕阳光,让忙碌的设备物资部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版图上,设备物资部的4名成员或许只是平凡的“螺丝钉”,但正是这四颗“螺丝钉”的紧密配合,才让工程的“物资齿轮”平稳运转。段义以专业与同理心领航,罗慧松用细致与严谨守关,董龙晔凭热情与好学成长,陈伟靠温暖与认真护航——他们年龄不同、职责各异,却有着同样的坚守与担当。 从太和加压站的设备安装现场,到项目部办公室的台账桌前;从清晨的物资调度会,到深夜的大型设备进场调度——他们的身影,镌刻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未来,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这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并肩前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一江清水向北流”的目标贡献属于四局人的力量,在江淮大地上书写更多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故事。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