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洞”见力量——新安江防洪治理歙县段超大断面洞室开挖攻坚记

发布日期:2025-09-17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温馨   字号:[ ]

歙县的初秋依旧山峦叠翠,新安江水碧波蜿蜒。然而,这片诗意山水背后,却潜藏着汛期暴雨洪水的巨大威胁。远处山脚下,工程车辆穿梭不息,一项关乎流域安澜、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正加速推进。

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歙县部分主要由分洪道、复建桥梁、新建桥梁、扬之水分洪控制闸、鱼道、堤防加固加高工程、护岸工程、道路及管理用房等组成。项目建成后将保护流域内128.5平方公里区域,提升防洪减灾体系整体效能。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年均洪灾损失1.2亿元,间接带动区域旅游及生态经济发展。歙县段工程实施后,城区防洪能力较2020年“7.7”洪灾时期提升3倍。

它不仅是一项水利设施,更是一项生命工程、发展工程。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新安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满足导洪、拦洪、泄洪、防洪需求,有效提升防洪除涝安全水平,为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力”。

而这一切的基石,要从歙县段一个庞大地下洞室的艰难掘进开始……

挑战:“巨无霸”洞室带来的技术极限

新安江畔,汛期的暴雨曾是多少代人的梦魇。为了将“三十年一遇”的洪水驯服,一条全长超过6.6公里的分洪道成为关键,而其中埋深超百米、断面超大的隧洞段,则是关键中的最难之棋。

“这不像挖普通隧道,更像是在山体内部精准地雕刻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项目工程技术部主任祁延勇指着墙上的工程设计图纸说道。洞室开挖跨度极大,最大净宽17.4米、净高17.4米的断面尺寸意味着围岩稳定性极差,犹如在“豆腐里雕花”,每一次爆破都需精准计算,防止应力剧烈释放导致坍塌。洞口边坡高达37米,且岩层中隐匿着10条软弱夹层,极易发生顺层滑动。

挑战,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地狱级”难度。

策略:“外科手术”式的分阶段开挖

面对这个宽高均超过17米的“巨无霸”断面,项目团队在图纸前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夜。“不能强攻,只能智取。”祁延勇指着岩层参数分析道,“我们必须像外科手术一样,将其分解。”——最终,一套“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方案出炉:将庞然大物般的断面,科学分解为顶拱、中间、底层三个大层,逐层剥离,步步为营。

顶拱层是决胜的第一步。最初方案是左右半幅分开挖,但经过现场反复爆破试验,建设者们大胆优化,在条件较好的Ⅱ、Ⅲ类围岩段采用了全断面一次开挖成型。多臂凿岩台车的液压巨臂在岩壁上精准钻出炮孔,发出有节奏的轰鸣。一声低沉的闷响自地底传来,脚下微颤。待警报解除,强力风机立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将夹杂着硝烟味的浓密烟尘迅速抽离。灯光穿透逐渐稀薄的尘埃,一个完整的、跨度达17.4米的巨大拱顶轮廓在岩壁上清晰显现——这全断面开挖优化后的一循环3米进尺,是效率提升最直接的证明。

而在岩体最为破碎的V类围岩段,常规方法失效了。建设者们祭出了“法宝”——CRD工法。这好比不是在挖一个大厅,而是在岩体中小心翼翼地并行挖掘6条小导洞,再将其逐一连通,每一步都用自己的身体(临时支撑)顶住来自四周的压力,其复杂与精细程度,堪称隧道施工中的“微创手术”。

攻坚:24小时循环作业的“协奏曲”

方案既定,执行力便是关键。走进分洪道进洞双洞段深处,这里没有昼夜之分,只有永不停歇的攻坚节奏。

“我们玩的是‘接力赛’,一个工序紧咬着另一个工序,人歇机不歇。”这里,每18小时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白班,是爆破的主场。测量员精准放线后,钻工们操作着风钻和台车,在岩壁上布下“棋局”。爆破员装药连线,一声令下,新的进度就此诞生。晚班,是出渣与支护的舞台。3立方米的侧卸装载机和25吨自卸卡车组成钢铁洪流,将爆破后的石料源源不断运出洞外。渣料刚清完,支护班组立刻顶上,初喷混凝土迅速封闭岩面,像给山体披上一层坚硬的“蛋壳”,牢牢锁住围岩。凌晨,是精细作业的时光。锚杆台车伸出机械臂,将一根根长达9米的系统锚杆深深植入岩体,挂网、立起沉重的钢拱架、复喷混凝土……一切都在监测数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灯光如昼,勾勒出忙碌人影的轮廓。挖掘机铲斗与岩石的碰撞声是低沉的重音贝斯,混凝土喷射机的嘶吼是持续的中音声部,运输车的鸣笛与指挥哨声则是跳跃的高音音符——这是一曲24小时不间断、多声部循环演奏的地下攻坚交响乐。

目前,歙县段分洪隧洞已安全掘进4050.25米,月最快进尺196米,一个掌子面平均月进尺158米。洞内,支护成型段岩面平整、钢架密实,监测数据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印证了分阶开挖与循环作业策略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灯光柔和地洒在刚支护好的洞壁上,向前延伸,仿佛一条温暖的地下星河,静静地向山腹深处漫溯。这里没有喧哗,只有测量仪器的轻微嘀嗒、机械运转的低沉嗡鸣,以及工人们专注而平稳的呼吸。每一次掘进,每一环支护,都像是为这片土地埋下宁静的伏笔。

当未来的某天,新安江畔炊烟依旧,溪流潺潺,人们漫步堤岸、闲话家常之时,或许不会想起这座山体内的洞室——但它始终在那里,无声地托举着平凡而安稳的日常。工程仍在继续,但这份坚守,早已融入山河岁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