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水利】北方公司:以水为脉,涵养生态灌区 |
|
|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晨雾,施工现场已是机声轰鸣。作为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2022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的六大灌区之一,海南牛路岭灌区工程项目以构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管)—支渠(管)的体系结构,形成涉及琼海、万宁两市“长藤结瓜”的大型灌区体系。工程建成后预计新增灌溉面积2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为热带特色作物种植、高效农业发展等奠定水利基础。同时解决琼海、万宁两市所辖21个镇的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城乡供水受益人口129万人。 抢时间,要全力以赴 自建设以来,项目部全员锚定目标,齐心协力、奋勇攻坚,全力推动工程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力保节点顺利完成。 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部就展现出高效行动力。面对施工环境复杂、施工片区广、测量任务重等难题,测量团队迅速组建,运用高精度水准仪、水准尺、三脚架等测量设备,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细致测量。他们穿梭在山地、丛林间,不畏烈日与风雨,仅用了26天就完成了320公里的测量任务,为后续工程规划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征地拆迁事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深入农户家中,耐心讲解工程意义与补偿政策,在1年内完成大部分征地拆迁工作,保障工程用地。 施工过程中,为追赶进度,项目部采用24小时轮班作业制度,多个施工环节同步推进。在渠道建设现场,混凝土浇筑、管道铺设、渠系建筑物施工等工作有序开展。 为解决隧洞爆破安全风险高的问题,项目部多次实地踏勘,邀请技术专家论证,并查阅大量资料,最终确定了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万宁隧洞开挖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采用超前钻孔技术及地质雷达进行地质预报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判断围岩类型和地质结构。隧洞爆破前,对破碎带岩层进行超前管棚预注浆加固或者超前锚杆支护。隧洞爆破后,继续在洞室进行系统锚杆、钢拱架安装和喷射混凝土施工。这种双重加固体,既能增强岩层结构的稳定性,又能为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黄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面对海南高温多雨,项目部依托“日调度、周复盘”机制迅速响应。每日进度分析会上,统筹协调,施工员根据施工方案,白天高温时段采用冰水拌合降温,夜晚组织工人轮班突击;针对降雨天气,及时搭建防雨棚,对已浇筑部位覆盖防水布,同时在浇筑仓面设置排水槽引流。技术员现场驻点指导,优化分层浇筑厚度与振捣工艺,避免冷缝产生。通过精准调度和动态调整,黄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浇筑提前完成。 2024年4月19日,万宁隧洞进口首次爆破圆满成功; 2025年1月6日,1#支洞顺利贯通; 2025年4月10日,黄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浇筑全面收官。 这一项项节点的达成,为水资源精准输配和高效利用筑牢根基。这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背后,凝聚着海南牛路岭灌区工程项目的建设者们呵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在每一处细节中都践行着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承诺。 “我们这里有莲雾、椰子、荔枝种植园,园区灌溉用水量很大,但原来常用的灌溉水渠已经陈旧,水流不畅。现在这条新水渠从黄山水库引水而来,能满足我们园区的灌溉用水量。”村民陈大姐正蹲在查看树苗的长势,提到新修整的黄山干渠,她擦了把额头上的汗,笑得眯起了眼。 重质量,要品质铸魂 自建设之初,项目部便将“质量优先”理念深植于每个施工环节,以系统化管理、精细化把控和科技化赋能,构建起全方位质量管控体系,为工程品质筑牢坚实根基。 在材料管控层面,项目部实施“全链条溯源”管理模式。针对砂石、水泥、钢筋等核心材料,建立供应商名单制度,通过实地考察、资质审查和样品抽检,筛选优质合作方。进场时,严格执行“三检一验”流程:材料员初检、质检员复检、监理单位抽检,并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专业检测,确保砂石、水泥等材料100%达标。混凝土加工前技术员仔细核对加工料表,避免加工错误,出厂前由质检人员及监理进行联合验收,以保证出厂成品材料合格。 为确保混凝土内实外美,项目部依据浇筑部位特性,精准选配插入式振捣棒、平板振捣器等设备。作业时严格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捣棒深入下层混凝土5-10厘米,确保层间密实衔接;通过控制振捣间距不超作用半径1.5倍,杜绝漏振、过振现象。现场安排专人盯守,以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气泡消散、泛浆为判定标准,为干渠结构强度筑牢根基。此外,采用定制化模板保证渠道尺寸精度,配合分层振捣、连续浇筑工艺避免冷缝,并对钢筋绑扎、基础处理等关键工序实施24小时旁站监督。 “振捣过程是混凝土浇筑的生命线。在施工中,我们要求重点部位延长振捣时间,杜绝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技术员小张说道。 成品的维护也是关键一环,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养护,在极端炎热天气以及重要部位,会延长养护时间,以保护混凝土表面外观不受损。 建设之路并非坦途。黄山干渠地处背山面田的复杂地形,施工初期便遭遇“三重困境”:地势低洼导致积水难排,山林根系盘结阻碍清基,种植园杂物随风涌入渠槽。项目部迅速制定“排、破、防”组合方案——调配大功率抽水泵快速排水,以机械破碎结合人工清理破除根系障碍,沿渠槽设置防风围挡与拦截网,并安排专人定时巡查,将难题各个击破。最终黄山左、右干渠539个单元工程验收全部合格,其中优良单元519个,优良率96.3%。 这项兼具输水功能与生态价值的民生工程,从设计蓝图到实体落成,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匠心与坚守,在山水间镌刻出经得起岁月检验的精品丰碑。 保安全,要匠心守护 安全是比钢筋更坚韧的防线,是比混凝土更厚重的承诺。项目部以“零事故”为目标,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编织进每个安全细节里,让安全意识扎根在每道工序中、每位建设者心中。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部利用班前会五分钟,监督工人穿戴劳保护具,学习规程措施、操作要领,以学促行。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安全检查活动,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目前已开展各类安全培训60次,累计2600余人参加。 成立防台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储备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实时转发海南省官方发布的气象信息、灾害预警、温馨提示等消息,增强防御意识,安全度汛。台风“摩羯”来临前转移现场62位农民工到安置点,配备志愿服务者联合疏导,安抚人员情绪。助力海南省台风“摩羯”灾后重建工作,项目部收到海南省水利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的感谢信。既是对项目团队的肯定和鼓舞,也是继续推动中国水电四局践行央企责任担当的强大动力。 在安全环保方面,建立《环保管理制度》和《绿色文明施工手册》,明确“绿式施工”目标、原则、责任分工及奖惩措施,用制度规范职工行为,用纪律约束施工队伍。合理规划物料堆放区域,保证材料整齐有序,杜绝杂乱无章的现象。安排专人定时清理场地,及时清运施工垃圾,做到工完料清,让施工现场始终保持整洁。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粉尘等污染,采用低噪音设备,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进行覆盖或洒水降尘,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项目部采用远程智慧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管,实时掌握工地人员分布、作业进度、隧洞运行状态以及各项安全指标等,为安全员装上“千里眼、顺风耳”。项目部为隧洞作业人员佩戴装有定位芯片的安全帽,并将施工人员信息远程传输到智慧监控系统里,详细记录隧道内人员基本信息、作业位置,提升施工安全性与舒适度。通过智慧监控系统,项目部及时监控和发现突发情况,管理人员也能够清晰地看到现场范围内工人的一举一动,从而随时随地掌握施工状况,将各类风险防患于未然。 在扬尘防治方面,项目部坚持除尘设备与生产设备同时运行,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施工期间,加强扬尘控制、杜绝漏洒材料。在生产区、临时堆料场等多扬尘作业面、场地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期洒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安装除尘设施,并采取全封闭施工。隧洞采取增设通风设施,加强通风,在出风口设置除尘袋。施工车辆途经生产生活区附近的地方设置限速标志,做好车辆密封和保洁,减少因弃渣、砂、土的外泄造成的扬尘污染。 在噪音控制方面,项目部编制降低噪声措施报告,未雨绸缪。生产临时设施和场地远离人员居住区。在施工场地与其敏感受体以及在周边地区之间合理安装声障设施。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选用低噪音或装有消声装置的机械设备,对搅拌站、空压站设置隔音装置,降低噪音的影响。设置限速禁鸣标志和减速带等,严格控制爆破时间,爆破时提前鸣笛警示,尽量避免深夜高噪声作业,确保噪音符合行业和国家相关标准。 海南牛路岭灌区工程项目的建设,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四局的建设者们用汗水诠释着“水利为民”的初心。当清澈的水流沿着渡槽奔涌向前,润泽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