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发展谱新篇】零碳产业园书写高原基建绿色答卷 |
|
|
|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盛唐边塞诗中勾勒的苍茫青海,曾是丝路之上的交通要冲,却也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命题。如今,在“十四五”规划锚定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蓝图下,这片平均海拔超2000米的高原之上,正崛起一座承载着绿色梦想的产业新城——青海零碳产业园区。这里既有高原特有的清洁能源禀赋,又有国家战略赋予的“绿色转型先行区”使命,当钢筋混凝土的棱角遇上蓝天白云的澄澈,当传统基建的扎实与零碳技术的创新碰撞,一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前我们建的是路、是桥,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建的是园区、是生态,要回答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项目经理张邓平在说起项目意义时眼中闪着光。从一片黄土裸露的待开发地块,到如今路网初见雏形、生态设施逐步落地,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建设者的汗水,也见证着青海从“传统能源基地”向“零碳产业高地”的转型决心。 筑基:阡陌通衢起宏图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好路是时代铺出来的。”在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版图中,“筑基”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土地整理与道路修建,更是为零碳产业发展搭建“骨架”的系统工程。从万亩土地的平整到纵横交错的路网,从边坡防护的安全保障到支路微循环的畅通,每一项工程都在回应“十四五”规划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筑底之基”,始于一场规模浩大的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占地面积达1235.44万平方米,相当于17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施工团队需要完成近4000万立方米的土方作业——其中填方量1896.46万立方米,若将这些土方堆成一个高10米、宽10米的土墙,长度可绕青海湖近一周。730天的工期里,多台工程机械昼夜不息,既要克服高原缺氧对设备功率的影响,又要避免土方作业对周边草原生态的破坏。“我们采用了‘分层碾压+湿法作业’的方式,每填30厘米就用压路机碾压,同时洒水降尘,确保土方密实度达95%以上,既符合工程标准,又减少扬尘污染。”负责土方工程的工程师介绍道。这项总投资31342.16万元的土地平整项目,不仅为后续厂区、设施建设“腾挪”出空间,为园区“零碳底色”埋下伏笔。 路网建设则是园区“血脉畅通”的关键。经一路工程作为园区“主动脉”,总长11591.372米,相当于从西宁火车站到湟中区的距离。这条城市主干路采用“4米绿化带+3米人行道+20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4米绿化带”的对称设计,红线宽34米的路面上,730天的工期里,施工团队攻克了高原冻土区路基施工的难题——通过铺设土工格栅、填充级配砂石,防止冬季冻土膨胀导致路基开裂。42948.04万元的合同金额,不仅花在路面建设上,更投入到地下管网的同步铺设中: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四管并行”,避免未来“马路拉链”式开挖。“我们在道路下方修建了综合管廊,把各类管线集中收纳,既节省空间,又方便后期维护。”经一路项目负责人小卢指着施工图纸介绍。 唐蕃大道道路工程则是园区“存量优化”的典型代表。改造过程中,施工团队不仅对原有路面进行“白改黑”——水泥路面改沥青路面,还拓宽了人行道、增设了非机动车道,并同步更新了老化的地下管网。“这条路上原来的雨水管直径只有300毫米,一到雨季就内涝,现在换成了8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再也不怕下雨积水了。”居住在唐蕃大道附近的居民李阿姨,看着家门口的变化满脸欣慰。 从万亩土地的平整到“三纵多横”的路网,从边坡防护的安全保障到支路微循环的畅通,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筑基”工程,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为零碳产业的落地生长搭建起坚实的平台。 逐绿:零碳新城映丹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海零碳产业园区,这句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的行动准则。园区以“逐绿”为方向,践行着“十四五”规划中“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让零碳理念从蓝图变为现实。 防洪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是园区“治水护绿”的开篇之作。项目新建3条截排洪渠,总长8.74公里,相当于从园区东边界到西边界的距离;同时建设1.61公里的排洪涵管和1.32公里的排洪暗渠,形成“渠涵结合”的防洪体系。“青海的汛期虽然短,但暴雨集中,若不做好防洪,园区建设就会‘水漫金山’,“从前放羊的时候,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土坡,现在种上了草和树,连鸟儿都多了。”参与绿化种植的当地牧民才让,看着眼前的变化,脸上满是自豪。 给水工程是园区的“生命之源”,也是零碳理念的重要体现。青海零碳产业园区(二期)建设项目给水工程,分为净水厂和输水管线两大部分:净水厂总建筑面积约9425平方米,输水管线则新建23.70公里的DN1000输水管线,配套建设取水首部泵站和减压水池。“我们的净水厂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不仅能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还能降低水的硬度,让居民用上‘优质水’。”给水项目负责人李智介绍。 从治水护绿到清洁供水,从低碳供热到绿色厂房,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逐绿”之路,正以“细节见真章”的态度,将零碳理念融入每一项工程,让绿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 凝心:党建引领照前路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党建不是“虚功”,而是推动项目落地、保障工程质量、凝聚建设力量的“红色引擎”。从现场指挥部的党员突击队到项目的党员先锋岗,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协作到建设团队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深,园区以“凝心”为纽带,践行“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的要求,让党建引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各标段的“党员先锋岗”,则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守护者”。红狮地块土地平整及边坡防护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党员先锋岗的5名成员主动承担了“最难啃的骨头”——边坡防护工程。“边坡防护要求挡土墙的垂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我们每天用全站仪反复测量,确保每一块石头都砌得精准。”党员先锋岗成员小葛说。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从土地审批到环保评估,从供水供电到交通衔接,地方政府与建设企业建立了“周调度、月会商”机制,党员干部带头对接各项工作。项目刚开始入驻时,涉及部分居民的拆迁,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改造后的好处,最终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以前觉得拆迁是‘老大难’,没想到党员干部这么有耐心,帮我们解决了安置问题,我们当然愿意配合。”拆迁居民李阿姨说。 奋进:青山为伴向未来 青山不负人,奋斗正当时,“十四五”的征程即将收官,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却仍是“进行时”——土地平整已近尾声,路网框架基本成型,生态设施逐步发挥作用。从一片荒芜的待开发地块,到如今“路通、水通、电通、网通、绿满”的产业新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奋斗的力量,每一项工程都承载着零碳的梦想。 回首建设历程,有高原缺氧的挑战,有汛期施工的风险,有技术攻坚的难题,但更多的是建设者们“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担当,是当地群众“携手共建”的支持。土地平整项目的工人师傅们,用730天的昼夜不息,为园区“腾挪”出发展空间;经一路的建设者们,用11591米的沥青路面,为园区铺就了通向未来的道路;防洪生态工程的团队,用8.74公里的截排洪渠,为园区筑起了生态屏障……他们是平凡的建设者,却是零碳梦想的“追光人”。 展望未来,随着零碳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绿色化工等产业的入驻,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将成为带动青海绿色转型的“增长极”,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试验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这里不仅会产出零碳产品,更会形成零碳技术、零碳模式,为全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青海经验”。正如一名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建的不仅是一座园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对未来绿色发展的承诺。” 在“奋进‘十四五’发展谱新篇”的号召下,青海零碳产业园区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零碳、走向智慧、走向未来。而这,不过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祖国的大地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园区”,无数个这样的“奋斗故事”,它们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共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青山不负奋斗者,江河眷顾追梦人。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故事,仍在继续;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等待着更多人用汗水与智慧,绘就更绚丽的色彩。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