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看不见的战场 看得见的担当——记蔡甸清水入江项目青年团队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投资公司   作者:孔露洁   字号:[ ]

在城市看不见的深处,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俯身幽深井口,手持检测设备,像“地下医生”一样为城市管网“把脉问诊”;他们值守在监控屏前,紧盯数据跳动,用智慧与责任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他们穿梭于施工现场与办公系统之间,统筹建设、运营、结算、安全等多条战线,用专业与担当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高效闭环。他们是水电四局蔡甸清水入江PPP项目的青年团队,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治水尖兵”。

以智慧之刃破“地下迷宫” 用青春之力护城市血脉

五年来,他们扎根荆楚大地,奋战在长江大保护的最前沿,用脚步丈量城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修复近百公里雨污管网,用创新搭建起智慧水务的“数字大脑”。凭借在项目建设、运维管理、技术创新和民生服务中的突出表现,这支朝气蓬勃、能打硬仗的队伍在今年先后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武汉市市政工程金奖及公司2024年度“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青年建设者扎根一线、勇挑重担的生动缩影。

蔡甸清水入江项目是落实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点工程,涵盖雨污管网改造、湖泊生态修复、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三大板块。自2020年项目启动以来,面对治理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等重重挑战,这支干劲十足的青年团队,以创新为刃,以担当为盾,在看不见的地下战场中闯出一条科技治水的新路。

传统治理方式难以应对隐蔽复杂的地下管网和精细化运维需求。为此,青年团队主动作为,自主搭建“智慧水务平台”,为项目装上“数字大脑”和“千里眼”。通过遍布管网的传感器与智能监测设备,水质、水量、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数据实现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精准预警。一旦某段管道出现淤堵或渗漏,系统即刻定位并推送告警,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在暴雨来袭时,平台还能模拟内涝风险、辅助调度决策,真正让“经验治水”迈向“智慧治水”。

辉煌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攻坚。地下世界幽闭潮湿,充满未知与危险。但他们从不退缩。“许多管线图纸都有缺失,只能靠工人拿着耙子,一点点凿。”在树藩大街施工中,技术团队发现项目埋设管道的3米高程内的燃气主管道,长度达5米、管径300mm,原设计无法避让。青年技术员反复推演方案,他们最终优化方案,最终采用型钢悬吊保护燃气管,同步将雨污管道标高整体调整50厘米,成功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针对莲花湖周边约6.4公里老旧破损管网,他们引入CCTV检测机器人和QV检测镜深入“龙腹”,精准识别腐蚀、错口、坍塌等病害,为后续采用紫外光固化等非开挖修复技术提供“靶向导航”,解决了管道内部腐蚀、接口渗漏错位等缺陷病害,真正做到“微创治疗、少扰民、高效率”。

以生态之笔绘碧水画卷 凭匠心之志塑城市绿心

莲花湖综合治理工程作为蔡甸清水入江项目的三大子项之一,由7个子湖和老干湖组成,总面积近0.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米。这片曾承载居民休闲记忆的水域,因长期接纳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浮萍肆虐、异味弥漫,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伤疤”。

面对困局,项目青年团队没有退缩,而是主动扛起治理重任,通过现场踏勘、查阅资料、分析水质数据、模拟水文流向,最终创新提出“截污为先、修复为基、智能为眼、生态为本”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策略,以科学思维和青春智慧打响了一场“湖泊重生战”。

在源头控污上,青年技术骨干牵头设计并布设智能分流井,构筑起一道“智慧防线”。这些“会思考的阀门”通过内置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pH值、氨氮、COD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污染超标,系统立即关闭排湖通道,将污水截流至市政管网;只有经检测达标的雨水才能获得“绿色通行证”排入湖泊。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杜绝了“晴天排污、雨天黑臭”的老大难问题。

在生态修复中,青年团队更是化身“水下园丁”。他们制定分区分段修复方案,组织完成湖底清淤超170万立方米、水生植物种植43㎡,并采用环保固化技术处理底泥,避免二次污染。随后,团队精心选配苦草、狐尾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搭配鸢尾、芦苇等挺水植物形成滨岸缓冲带,逐步重建多层次、自循环的水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增设曝气装置增强水体含氧,并引入汉江活水形成循环,全面激活湖泊的自净能力。

整个治理过程,青年团队全程主导技术路线、方案优化与施工协调。无论是烈日下的植物栽种,还是深夜里的设备调试,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湖岸,用数据支撑决策,用汗水浇灌希望——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明珠”,从无人问津到市民回归,莲花湖的蝶变,正是这群年轻人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的最美生态答卷。

以专业之能担全周期管理 用协同之力促高效闭环

这是一支不仅能“建得好”,更能“管得久”的青年铁军。从项目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一环。面对这一挑战,青年团队主动前移管理关口,以“走一步、看三步”的前瞻思维,全过程主导绩效考核工作。

早在建设期冲刺阶段,青年技术与管理人员便同步启动建设期绩效考核资料编制工作。他们逐条对照合同条款和政府考核标准,梳理出涵盖工程质量、管网检测、雨污分流效果、智慧平台建设等六大类、百余项支撑材料,建立“一指标一档案”台账,确保数据可查、过程可溯、证据链完整。2023年底,项目顺利通过建设期绩效考核,为转入运营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青年团队并未就此松懈。“建设期结束,才是我们真正考验的开始。”项目青年负责人耿孟茹说。考核刚结束,团队立即转入“战时状态”,马不停蹄开展运营期绩效考核研究。他们成立专项小组,深入研读《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考核办法》及前期合同,结合蔡甸实际,提前编制完成《运营期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日常巡检与维护手册》等多项标准化文件,为后续常态化运维提供了制度支撑。

团队成员创新提出“三早三前置”工作机制:目标早明确、任务早分解、责任早落实,技术方案前置、资源配置前置、风险预案前置。针对水质监测、设备完好率、应急响应时效等核心指标,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实现“日记录、周汇总、月评估”。在首个运营年度考核中,项目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获得政府方高度评价。2025年年初,项目成功通过首年运营期绩效考核。

不仅如此,青年团队还全面统筹结算、经营、工程、安全等多条战线,形成高效协同的“大运营”格局。经营线青年精准核算成本,对接财政支付流程,保障回款及时;工程线骨干牵头制定年度运维计划,运维、治理维护等工作;安全线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隐患闭环管理;综合线搭建“管线宝”系统,实现管网数据高效流转与共享。

他们不仅是项目的建设者,更是全生命周期的“管家”与“操盘手”。从一张图纸到一份手册,从一次检测到一套体系,这群年轻人用专业与远见,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写下可持续的“青春注脚”。

五年深耕,青春无悔。蔡甸清水入江项目的青年团队,用他们的智慧、汗水甚至勇气,让“清水入江”从蓝图变为现实。他们修复的不仅是管网和湖泊,更是城市的生态底色和百姓的宜居梦想。

他们的青春,在井下深处的泥泞中闪光,在湖泊重现的碧波中闪光,在智慧屏跳动的数据中闪光。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他们甘于扎根一线,乐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重任,正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闪亮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