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新安江畔的期待与坚守:防洪工程背后的硬核力量

发布日期:2025-09-17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马敏君   字号:[ ]

在安徽皖南的群山之间,新安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及人们。但在经流的歙县城区,特殊的水文地理条件却潜藏着不小的防洪风险——这里地势低洼,练江、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河四条河流在此交汇,河道坡降较大,洪水极易汇聚而下,短时间内形成的洪水常漫过堤岸、侵袭街巷,给沿岸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驯服这股“洪魔”,守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安徽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正在建设中。而支撑这项工程稳步推进的,正是一群深耕业务的四局建设者,他们将工程数据刻进脑海,用专业与坚守书写这幅“防洪”画卷。

承载民生期盼的“安心之盾”

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并非简单的堤岸加固,而是一项覆盖全流域的系统性水利工程,涉及黄山下辖的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4个核心区县,几乎囊括了新安江干流及主要支

流的关键河段。其中,歙县作为工程核心实施区域,建设内容精准聚焦防洪痛点,主要包括扬之河分洪道、堤防加高加固和智慧水利工程等关键举措。

其建设逻辑紧密贴合流域水文特征:扬之河来水量占练江水量的49%,且与新安江呈“U”形走向,这一地理条件为洪水提前下泄提供了天然基础。为此,核心控制性工程——新建扬之河分洪道全长6682米,设计分洪流量达1700立方米/秒,可精准分流上游洪水绕开城区直接汇入新安江;同时,对城区4.01千米堤防进行加高加固,新建0.7千米护岸,并实施堰坝拆除工程,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智慧水利系统的搭建,则能通过实时监测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数据,精准预判1~4小时内支流洪峰汇聚节奏,为防洪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沿岸百姓来说,这项工程承载着太多期盼。长期以来,歙县城区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每到汛期,低洼区域居民常面临洪水侵袭风险,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工程建成后,将改变这一局面:歙县城区防洪标准将直接提升至30年一遇,

屯溪区、休宁县等重点河段防洪能力也将同步增强,真正让“汛期不慌”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

刻进脑海的“防洪密码”

走进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的任何一个工作面,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大型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开挖河道,工程车穿梭运送土石方,工人们在脚手架上绑扎钢筋……而在这片忙碌中,项目管理人员的身影格外显眼,他们不是在现场巡查,就是在与施工人员沟通细节,他们总能脱口而出,仿佛那些工程数字早已融入血脉。

项目总工程师代晓宁刚从现场巡查回来,便站在眼前的部分施工面为我们介绍工程概况。无需低头翻阅任何资料,便能脱口而出每一段的精准参数,那些繁杂的数字好像早已刻进了他的脑海:“分洪道全长6.681km,隧洞段为无压明流隧洞,隧洞洞身从首部左洞计算隧洞长3566.05m。其中,左洞长度约661.3m,右洞长度约66.2m,双洞交汇段长度约53.6m,单洞长度约2851.15m”。他还特意补充道:“分洪道的设计分洪流量为1700立方米每秒,这个流量意味着,汛期时上游扬之河一半左右的洪水会通过分洪道绕开歙县,直接汇入新安江干流,结合河道清淤后的行洪提升效果,能有效应对‘洪峰骤至’的压力,让防洪安全更有保障。”从全长到左右洞室的每段长度,每一组数据都是工程建设的“标准刻度”,数据背后,是对百姓安全的郑重承诺。分洪道每缩短1米,可能增加古城被淹风险。

工程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划分建筑物级别:“屯溪区新安江尤溪村岸坡、休宁县率水岸坡,因为紧邻居民区且位于干流关键节点,级别定为1级,建设标准最高;歙县城区河道堤岸、扬之水分洪道的首部明渠、隧洞、暗涵、尾部明渠以及分洪控制闸、进口闸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作为主要防洪建筑物,要直面洪水的强冲刷力,级别均为2级……。”额前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只见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毛巾抹了把脸,用带着些许沙哑的嗓音继续介绍道。

不仅是整体工程,就连钢筋使用的细节,管理人员也能准确讲述。“根据设计要求,喷射混凝土前布设钢筋网时要采用Ⅰ级钢筋,直径为6mm,钢筋网孔网间距为200mm,钢筋网安装前先喷5cm厚混凝土,然后由人工铺设钢筋形成钢筋网。现在看到的焊接就是将采用铅丝绑扎牢固的两根钢筋与锚杆焊接在一起,喷射时钢筋不得晃动。”陈师傅在钢筋加工厂指着正在加工的钢筋说道。从钢筋采购时的每批次抽样检测,到施工中的绑扎间距、焊接质量检查,他们都会对照数据逐一核对,“差1毫米的间距,都可能影响工程强度,必须较真。”

管理人员将每一组数据深烙脑海,实则是把“守护家园”的千钧责任镌刻心间。他们以毫厘不差的精准数据为尺,丈量着防洪工程的每一处细节,确保标准不降、质量不打折扣。这份对数据的极致较真,正是对“减轻一半防洪压力”的庄严承

诺,也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坚实保障。

守住底线的“生命防线”

“质量是每项工程的生命线,尤其是防洪工程,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项目管理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们工作的准则。为了守住质量底线,项目部成立了安全质量监督小组,与项目管理人员共同构建起“双重监督”体系。

从原材料进场开始,质量管控就已启动。每一批钢筋、水泥、砂石料进场前,都要经过抽样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能入场;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检查:钢筋绑扎是否符合间距要求、混凝土浇筑的坍落度是否达标、模板安装是否牢固。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质量部都会先组织自检,再由安全质量监督小组复核,同时邀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查确认,只有所有方均认可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去年在分洪闸底板混凝土验收时,发现一处混凝土表面有细微裂缝,他们立刻组织专家分析原因,最终决定将该区域混凝土全部凿除重新浇筑,“虽然损失了工期和成本,但这里是抵御洪峰的关键部位,哪怕一点瑕疵都可能在高速洪水冲击下扩大隐患,守住质量底线才是真的值!”质量管理部负责人李龙严肃地说道。

新安江的水,还在静静流淌,防洪工程的建设,仍在稳步推进。这群管理人员,用精准的数据、严格的标准、默默地坚守,诠释着新时代水利建设者的担当。不久的将来,当这项工程全面竣工,新安江两岸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尤其能从容应对歙县城区“四河汇流、洪峰骤至”的挑战,千年江河将焕发新的生机,而这些四局建设者的专业与付出,也将和这道防洪工程一起,被沿岸百姓铭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