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谋篇“多维棋局”,落子新安江策:驯江缚洪守古城 |
|
|
|
新安江畔,歙县古城,千年徽韵依水而生。青石板路蜿蜒于白墙黛瓦之间,渔梁坝下碧波如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如黛。这条孕育了徽州文明的江水,也曾无数次咆哮肆虐,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洪水的威胁。1969年7月5日,历史最高水位121.91米;1996年6月30日,121.35米;2011年6月15日,120.77米……2020年7月7日,全县遭遇50年一遇的强降雨,河水倒灌入城,道路中断,昔日墨香四溢的徽州古城顿成水乡泽国,那场导致高考延期的“洪水大考”景象通过新闻镜头传遍全国,成为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2024年6月中下旬,歙县再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多轮历史级强降雨席卷皖南,新安江流域水位暴涨,城区内涝、道路中断、农田被淹,全县紧急启动防汛应急响应。 洪水的威胁从未远去,反而以越来越频繁的姿态敲响警钟。也正因如此,当下正在建设的防洪治理工程,其意义远超传统水利项目范畴——它是一项与洪水赛跑、为古城安危而战的生命工程,也背负着新时代交给它的新使命:一项水利工程如何超越单一的防洪功能,实现与生态、民生、文脉的和谐共生? 攻坚之维,地下迷宫与空中纽带的交响 从地下的隧洞掘进到岸边的堤防加固,从水中的河道疏浚到创新的生态护岸,乃至导流围堰、基础处理、涵闸桥梁施工,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歙县段的建设内容几乎涵盖行业所有核心作业面,堪称一部活生生的水利工程“百科全书”,系统性呈现了现代水利工程的多维技术与复杂工艺。项目现场,工程师们面对的是水利建设所能遇到的大部分挑战:点多面广、工况复杂、技术难度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单洞变双洞”的地下迷宫之旅。由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和行洪需求的精准计算,工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动态调整方案,将分洪道隧洞以“双洞”形式进行开挖掘进,更复杂的是,两条隧洞还需要在特定位置实现安全汇合,这对施工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双洞汇合点的施工,就像让两列高速行驶的地铁在预定位置准确对接,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工程技术部主任祁延勇这样形容。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加快隧洞开挖速度,项目团队最终确定了总体开挖方法是首先开挖中导洞, 其次下卧完成中隔墙位置开挖支护,进行中隔墙混凝土浇筑顶拱,第四进行左右两侧耳墙的扩挖,最后分左右半幅分别进行第二层、第三层下卧开挖支护的总体施工方法。 与此同时,“路改桥”的决策展现了工程设计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基于整体交通规划和行洪需求的重新评估,项目将在建设后期把施工区域内原道路改建为桥梁,虽然增加了工程量,却更好地协调了行洪、交通和景观的多重需求。此外,项目四座1号生产性桥、歙州大道新建桥、2号生产性桥、尾部复建桥梁的同步建设更体现了“水利+”的融合思维,这不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而是水利、交通、市政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 生态之维,与自然讲和的隐形艺术 在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犹如在瓷器店里做手术,需要的是精准与敬畏。新安江工程面临的最严格约束不是技术,而是生态。“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工程的坚固耐用,更是工程完成后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项目安全总监张建军表示。这种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暗涵设计,工程暗涵段将在施工完成后回填原开挖表土,上方恢复农田耕种。农民不会失去他们的土地,只是土地下方多了一道守护安全的屏障。 河岸处的格构梁生态护坡是另一项匠心独运的设计,这些混凝土结构并非简单的硬化处理,而是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框架。工人们在格构梁中填入客土并播撒草籽,待工程完工后,整个河岸将重新披上绿装。“我们作业完不是终点,而是生态恢复的起点。”现场负责人刘辉解释道,“我们专门选用了本地适生的碱茅、高羊茅、黑麦草等混合草种,这些草种不仅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能快速覆盖边坡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融入当地生态系统,维持植被的原真性。” 民生之维,风雨同舟里的“邻里之道” 2024年6月20日,安徽歙县遭遇强降雨袭击,12小时内平均降雨量高达158.5毫米,城区启动防洪一级响应。昔日温婉的新安江顷刻化作“洪魔”,浊浪裹挟断木碎石,冲毁石栏、灌入民居,徽派商铺浸泡在泥浆中,整座古城面临严峻考验。 天灾无情,人自有为。刚进驻现场的新安江施工局闻“汛”而动,43名职工迅速组成党员突击队,调配17台机械设备,兵分四路驰援黄荆渡安置区、棠樾山庄小区、徽州御苑和丰乐河滨江公园清淤泥、运垃圾、疏通道路,帮助当地居民恢复家园。十余天后,项目又将三辆装载方便面、大米、食用油等价值5万余元爱心物资的卡车送达徽城镇和桂林镇,以央企责任和社会担当,努力打好抗洪救灾“下半场”。也是这一场风雨同舟的见面,更让项目团队坚定了守一座城、护一方百姓的心,还专门为此设置了对外协调专班1对1解决建设过程的外部反馈问题。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陈勇已经站在了新安江施工局外的村道上。作为项目的对外协调专员,他那本磨旧了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沿线家家户户的牵挂:王大爷门前那条怕压的小路、李阿姨院里正在孵蛋的母鸡……每一个标记,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今年梅雨来得又急又猛,连续暴雨使施工便道泥泞不堪。一天,在外面跑了一天刚处理投诉的陈勇刚走到宿舍门口便接到电话:“泥水全都溅到我家墙上了!”不等坐进宿舍里歇一歇,陈勇又开始立刻协调抽调水泵和砂石料,带着工人连夜冒雨作业,疏积水、铺碎石,一直干到天色发白。第二天清晨,他浑身湿透地站在村口,一边引导工程车慢行,一边为早出的村民递上雨具:“路不好走,大家多小心。”慢慢地,抱怨变成了问候,疑虑化为了支持。民情恳谈会上,村民愿意主动开口;24小时热线中,越来越多声音充满理解。“工程只是一时的,但邻里情是一世的。”那些曾被泥水溅湿的墙面,如今爬满了暖意的藤蔓;而那些曾被记在本子里的顾虑,也终于变成施工路上一句句暖心的“注意安全”。 传承之维,古城肌理中的现代印记 在歙县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工程建设,文脉传承是必须答好的考题。新安江工程的独特使命,在于它不仅要筑牢防洪安全线,更要成为古城千年肌理中和谐而有机的新篇章。 这一匠心独运的追求,细微之处见真章——尤其体现在堤防加固后那一道道临水而立的栏杆上。建设方深知,在这片徽文化发祥地,即便是一根栏杆,也应是历史的注脚、美学的表达。他们摒弃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方案,邀请设计团队深入查勘许国石坊、渔梁坝等代表性古建,从中萃取徽州灵魂。最终落成的栏杆栏板纹样精准复刻了徽州木雕经典的“喜鹊登梅”“万字锦”图案,寓意吉祥与延绵;柱头造型抽象提取自徽派马头墙的阶梯形态,错落有致,俯仰之间皆是与历史的对话;色彩严格限定于徽派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谱体系——以白、灰、黛三色为主,静默融入两岸的传统村落与山水画卷,毫不突兀。 夕阳西下,新安江面泛起金色波光。不久的将来,这里的防洪标准将提升到城区近期(2035年)30年一遇,远期逐步达到50年一遇,郊区20年一遇。但人们看到的不会是冰冷的混凝土长城,而是依旧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岸线。那些隐藏在田地之下的暗涵、融入自然环境的护坡、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的桥梁,将默默地履行它们的使命……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