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一线正能量】黄焱林:匠心琢工程 奋斗耀青春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芦洁如   字号:[ ]

头戴安全帽,手攥卷边图纸,时而蹲在地上比对施工节点,时而站在桁架下协调工序衔接。这个在工地里步履匆匆、满眼专注的身影,正是重庆科学会堂项目工程管理部主任黄焱林 —— 一位以技术为矛破施工难题、以奋斗为盾扛项目重责的 “青年岗位能手”。

从项目初启时土石方开挖的 “开荒” 硬仗,到后续装饰装修的 “精修” 细活,他以 “一线为家” 的执着、“创新为刃” 的闯劲,将图纸上的冰冷线条,转化为拔地而起的城市地标,在深耕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日夜中,绽放青春光芒。

一线深耕,让图纸从“纸面”落地

对工程人而言,图纸好比是用符号与数字编写的“密码本”,施工现场则是需要实时应对的 “动态考场”。黄焱林的核心任务,就是做这两者之间的 “翻译官”—— 既要吃透图纸里的设计意图,又要摸透现场的复杂条件,最终把抽象的设计方案,变成工人可上手、进度有保障、质量能达标的施工方案。

“识图不能只看纸面,得带着现场的问题看。” 这是黄焱林在技术交底会上常跟青年技术员说的话。每天清晨,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当天要推进的工序图纸铺在桌上,用红笔圈出可能存在的施工难点:“这里梁筋间距较密,后期管线预埋会不会冲突?”“这个屋面节点的防水工艺,能不能结合重庆多雨的气候优化?” 带着这些疑问,他便一头扎进施工现场,脚踩泥泞的施工道路,手握卷尺丈量每一处结构尺寸,用对讲机与班组负责人反复确认细节,甚至爬上脚手架查看模板拼接的平整度。

有一次,在核对配套用房顶板图纸时,他发现设计的排水坡度与现场地形存在偏差,若按原图纸施工,雨季可能出现积水隐患。他立刻召集技术组、施工班组开现场会,一边对照图纸标注地形高程,一边用手势模拟排水路径,最终提出“局部调整坡度 + 增设排水沟” 的优化方案。方案实施后,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减少了混凝土用量,节约了施工成本。

“咱们常说‘按图施工’,但按图不是死磕图纸上的数字,而是要让图纸服务现场的实际需求;反过来,现场发现的问题也得及时反馈给设计,帮图纸补漏洞,这才是‘按图施工’的真谛。” 黄焱林说。

破局攻坚,以创新思维解施工堵点

重庆科学会堂项目业态复杂,钢结构施工、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多专业交叉作业,难免遇到难题。每当这时,黄焱林总能跳出“经验主义”的框架,用创新思路找到破局之道。

在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交叉施工阶段,一个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机电管线安装完成后,装饰装修的吊顶高度比设计要求低了5厘米,若强行施工,会导致吊顶平整度不达标;若拆除重改,不仅延误工期,还会造成材料浪费。黄焱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仰头盯着管线反复观察:“机电班组按图布管,装饰班组按图做吊顶,问题到底出在哪?”

回到办公室立即翻开厚厚的机电、装饰专业图纸,比对图纸的平、立、剖以及节点。原来,设计阶段两专业图纸未充分合图,管线标高与装修吊顶位置存在 “空间冲突”。当天下午,他带着图纸和卷尺再次来到现场,将解决方案向两个班组进行交底,同时强调过程中的重点,模拟施工情形。与此同时,他带着详实的现场数据和方案与设计沟通,最终推动施工图调整;既不用拆除原有管线,又确保了装饰吊顶的高度要求,为项目挽回返工损失。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体施工阶段的叠合板吊装难题。当时钢结构与水平楼板同步施工,传统垂直运输设备效率低,且受现场空间限制,工序穿插困难。黄焱林盯着现场的桁架结构琢磨:“能不能用跨桁架的设备来吊装?” 他大胆提出 “定制跨桁架龙门吊” 方案,可试吊后发现效率仍未达预期。他没有气馁,立刻组织土建、钢结构队伍开专题会,把施工进度表、设备参数表、桁架承重数据摊在桌上,逐一分析问题:“龙门吊受吊装点位限制,单次只能吊一块板;如果预留部分钢梁,用汽车吊从侧面辅助呢?”思考完就立即组织现场试验,他跟着汽车吊司机调整吊装角度,记录每一次起吊、平移、落位的时间,最终确定“预留钢梁后装带+汽车吊与龙门吊相结合”的方案。这一改动看似简单,却让叠合板吊装效率提升了33%,原本需要15天完成的楼板施工,10天就顺利收尾。

“工程里没有‘死胡同’,只要盯着困难找办法,总能走出一条新路。” 黄焱林说。

科研赋能,以技术匠心铸质量名片

作为大型会展中心,重庆科学会堂对技术的要求远超普通项目。面对智能配电、特种风管施工等技术挑战,黄焱林主动扛起科研重担,用数百次试验、无数个深夜的钻研,为项目擦亮 “技术名片”。

他牵头参与了《基于物联网与数字断路技术的智能配电系统研究》《一体式石墨防特风管施工关键技术》两项课题,从课题立项时的技术路线论证,到试验阶段的参数调整,再到成果落地后的现场指导,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为了归集1900万元科研经费,他反复梳理项目技术需求,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为了验证智能配电系统的稳定性,他在控制室待了整整一周,盯着屏幕记录电压、电流的实时数据,哪怕 0.1 安培的波动都要排查原因。最终,两项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项目,其中“一体式石墨防特风管施工技术”比传统工艺节约了20%的工期,还减少了材料损耗。

在“提高钢结构预埋安装精度”的 QC 活动中,黄焱林更展现了较真的性情。钢结构预埋螺栓的安装误差若超过 5毫米,就可能影响后续桁架安装精度。为了控制误差,他带领团队做了数十次试验:从调整预埋螺栓的固定支架做法,到优化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顺序,每一次调整都记录详细数据。有一次,为了观察混凝土凝固过程中螺栓的位移情况,他每2小时测量一次。最终,团队将预埋螺栓的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远超行业标准,这项成果也一举斩获中国技术质量协会一等奖。

“深夜的实验室里,数据报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质量的‘保证书’。”黄焱林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放着那叠密密麻麻的试验记录,纸页边缘早已被反复翻阅得泛黄。

精算增效,为项目注入降本活水

“工期提前半年。”当这个目标下达时,项目全员都感受到了压力。黄焱林深知,要在缩短工期的同时保证质量,科学合理的方案是关键 。每一次总平布置的优化、每一个施工方案的调整,都要算好 “成本账”“效率账”。

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是影响效率和成本的 “关键棋”,黄焱林拿着总平图在现场踏勘了十余次。哪里适合放材料堆场,能减少运输距离?哪里规划施工道路,能避免后期反复开挖?哪里设置临水临电接口,能减少转换次数?他把这些思考都标注在图纸上;结合主体、机电、装饰等不同施工阶段的需求,最终制定2次总平布置方案,较传统布置减少1次。“总平布置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考虑后续专业、工序,才能减少对工期和成本的影响”,他说。

在基础施工阶段,原本采用传统人工水磨钻开挖方案,但施工几天后发现,进度比计划慢了近一半。黄焱林立刻暂停施工,带着技术组调研市场,走访了多家施工单位,考察了潜孔钻、炮机等设备的作业效率,还算了一笔 “明细账”:人工水磨钻每天开挖10立方米,成本约3800元;“潜孔钻 + 炮机 + 挖机” 组合每天能开挖 30立方米,成本4800元;成本虽略有上升,但工期能缩短一半。他把调研数据、成本对比表整理成报告,上报项目后推动方案调整。最终基础施工不仅节约工期,还通过优化机械配合,把成本控制在原计划范围内。

传帮带育,筑强团队成长基石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黄焱林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注重把经验传给身边的年轻同事,让“青年力量”在项目上成团成长。

他牵头打造了“技术沙龙”平台,每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主题不固定:有时是“如何快速识别图纸漏洞”,有时是“钢结构吊装的安全控制要点”,有时甚至是“现场沟通的技巧”。每次活动前,他都会让队员提前收集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活动中则结合自己的经历拆解案例:“上次机电、装修问题,我是怎么找合图漏洞的?大家遇到类似问题,可以从‘专业交叉点’入手排查。”他还把自己从业以来踩过“坑”的经验经教训分享给队员 。

在他的带动下,青年突击队渐渐形成了“敢创新、善解决”的氛围。队员小杨曾因看不懂复杂的钢结构节点图纸而焦虑,黄焱林带着他去现场对照实物,一边指认构件一边讲解受力原理,还给他布置“作业”:让他试着画简化版节点图,再一起修改完善。3 个月后,小杨不仅能独立看懂复杂图纸,还提出了 “钢结构节点焊接顺序优化” 的建议。“科学会堂是个全能课堂,多学一点、多练一点,年轻人就能快速成长。”黄焱林说。如今,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成员逐渐成长为项目“技术能手”。

每天收工时,黄焱林的工装上总沾着泥土,裤脚边常带着施工现场的灰尘 ,那是他一天奔波的“勋章”。但脚步仍未停歇,每天清晨,他依旧会提前到现场巡查;深夜,办公室的灯依旧会为了优化方案而亮着。

“工程人就是这样,一个项目结束了,下一个挑战又会到来。”他说,“只要坚守匠心、踏实奋斗,青春就会在每一个工程里闪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