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奋进“十四五 ”发展谱新篇】千峰点明灯,万壑蓄春声——黄龙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5-11-03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当新时代的春风漫过陇山的嶙峋峰峦,掠过渭河支流的粼粼波光,一阵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便在山谷间渐次响起。这片被渭水支流温柔环绕的施工阵地,自2023年11月第一批公司“探路人”踏足至今,已然走过两个完整的春夏秋冬。

从勘测队员背着仪器踏遍群山的深浅足迹,到建设者戴着安全帽日夜鏖战的坚毅身影;从初来时临时板房的点点灯火,到如今隧洞掘进、大坝初现的壮阔图景,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深山的改变。曾经寂静得只能听见风声与水声的陇山深处,正以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脉,悄然孕育着一座能点亮陇原大地的“绿色能量心脏”,让能源的希望在千峰万壑间慢慢生长。

风雨淬炼:以坚韧破万难,为“春声”蓄力

作为国家“十四五”建设的重点工程,这座电站扎根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复杂地质带,既要攻克峰峦叠嶂、裂隙涌水的自然考验,更要扛起“助新能源消纳、筑绿色蓄能标杆”的时代重任,为陇原能源转型与“双碳” 目标落地注入强劲动力。

黄龙项目落地之初,便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山脉峰峦叠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裂隙水涌流等问题频发;二是山区施工道路崎岖,大型设备进场难、材料运输成本高;三是项目涵盖隧洞开挖、大坝浇筑、桥梁架设等多类工程,交叉作业协调难度大。面对重重考验,项目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逐项破解难题,为工程推进筑牢坚实根基。

针对地质难题,项目部组建“地质勘察专班”,提前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在通风兼安全洞开挖中,遭遇Ⅳ类破碎带时,果断调整施工方案,采用“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原则,确保隧洞开挖“零塌方”。

交通不便曾是制约项目前期推进的“卡脖子”问题。项目部不等不靠,主动规划施工便道建设,投入挖掘机、压路机等设备40余台套,组织工人加班加点,在深山峡谷中开辟出总长8公里的施工便道;针对弯道多、坡度大的路段,增设防撞护栏与警示标识,还安排专人定期养护路面,确保材料运输与设备进场顺畅。如今,混凝土罐车、大型起重机可直达各作业面,运输效率较项目初期提升60%。

交叉作业协调则考验着项目管理智慧。项目部创新推行“分区作业、统一调度”机制,绘制详细的交叉作业时间窗图表,明确隧洞开挖、道路施工等工序的衔接节点;设立“交叉作业协调专员”,每日召开协调会,实时解决工序冲突问题。2025年6月,拦沙坎与通风兼安全洞开挖存在交叉干扰,协调专员通过调整大坝浇筑时段、优化隧洞出渣路线,实现两项工程“并行不悖”,确保隧洞开挖进度未受影响。

历经两年淬炼,项目部不仅攻克了一系列山区施工难题,更积累了宝贵的山区工程建设经验。截至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1号施工支洞开挖、通风兼安全洞1428米开挖等关键节点,工程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这些成果,既是“明灯”初亮,更为后续“万壑皆春”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破局:以技术焕新颜,让“春声”更劲

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明灯更亮”的火种,是让“春声更劲”的东风。项目部围绕施工效率提升、质量管控优化、成本节约等核心目标,组建以党员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在关键工序、核心工艺上持续攻关,用技术创新打破瓶颈,推动施工进度“提档加速”。

隧洞衬砌是项目质量管控的重点,传统工艺因自动化程度低,常出现空洞、裂缝等病害,返工率高、耗时久。党员技术骨干陈明涛带领团队研发“智能衬砌台车+传统工艺”融合方案,智能台车搭载浇筑监控系统与压力传感器,可实时调整混凝土浇筑速度与振捣频率,精准控制衬砌厚度;技术人员同步优化模板密封工艺,配合人工逐点检查,形成“机械精准作业+人工复核补位”的双重保障。该方案实施后,衬砌质量达标率提升至98%以上。

庙坪沟1号大桥预制箱梁施工阶段,受山区地形限制,传统架桥机无法进场,若采用常规运输路线,构件损伤风险极高。项目部技术团队创新采用“220吨+160吨吊车双机抬吊”模式,将预制梁场沿0号路路基两侧就近布局,大幅缩短构件运输距离,减少运输途中的潜在风险;吊装前反复模拟计算吊点受力、绳索角度,配备专人实时监测吊装过程与山体稳定性,最终实现所有预制箱梁“零损伤”吊装就位,避免因构件问题导致的施工停滞,为桥梁后续桥面铺装、护栏施工按期完工赢得宝贵时间。

针对地下洞室施工效率低的问题,项目部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攻关,从钻爆参数优化、支护工艺改进等方面突破,同步申报的QC成果《提高水泥稳定碎石一次验收合格率》,通过对比试验优化骨料级配、改进摊铺碾压工艺,解决传统工艺中基层易出现松散、平整度不达标的问题,将基层一次验收合格率从88.4%提升至93%,减少因返工导致的工期浪费,该成果于2025年9月斩获青海省第47次质量管理小组技术成果一等奖。此外,项目部还推进《不良地质条件下洞室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研究》科研立项,目前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多项创新成果从质量管控、工艺优化等维度持续为工程提速赋能,助力项目关键节点如期甚至提前完成。

生态赋能:以绿色润山河,护“春声”底色

项目部深知“千峰明灯”需以绿色为底,“万壑春声”需以生态为基,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同时深化企地协同、资源循环利用,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开拓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共赢的新局。

生态保护方面,项目部制定“零污染、低扰动”施工准则。在污水处理上,项目部建设三级沉淀池与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再通过生物氧化工艺净化,循环用于洒水降尘、绿化灌溉;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混凝土养护,实现废水“零排放”。扬尘管控中,施工现场裸土全覆盖密目网,施工机械加装收尘装置,潜孔钻机采用湿法作业,还安排洒水车每日早中晚3次对施工道路冲洗降尘,使项目周边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优良。

2025年3月,项目部还组织党员与职工开展植树活动,在施工便道两侧栽种槐树、金边黄杨等苗木1000余株,为陇山增添一抹新绿。

企地协同则让工程建设更有“温度”。项目部主动与周边村委会建立24小时沟通机制,针对村民诉求第一时间响应:2025年3月深夜,后山突发火情,项目应急小分队携灭火设备赶赴现场,与村民并肩作战3小时控制火势;4月春耕季,组织青年突击队深入果园,帮助果农采摘苹果花,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雨季来临,多次调配机械修复被暴雨冲毁的村道,铺设碎石、加固路基,惠及周边3个村落、200余户村民。此外,项目部还优化施工车辆运行方案,规划2条绕村运输通道,避开居民集中区与学校路段,减少噪音与扬尘干扰,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认可。

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工程价值。项目部在进场交通洞口设置容量1346立方米的蓄水池,将洞内施工废水、涌水引入池内沉淀净化,用于多臂钻机用水、喷淋降尘,每月节约用水百余吨;废旧钢材经分拣后,交由专业机构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更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项目赢得“生态友好型工程”的口碑。

党建基础:以红帆引航程,扬“春声”之帆

项目部党支部始终将党建作为“根”与“魂”,“万壑春声”需组织力量凝聚动能。以思想铸魂、队伍强基、廉洁护航为抓手,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攻坚力,让“党建红”成为深山里最鲜亮的底色。

思想铸魂强信念,为“万壑春声”注入精神动力。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自项目2023年11月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支委会学习16次、党支部书记专题党课7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建设绿色蓄能标杆”的使命植入每一位建设者心中;创新开展18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赴天水大革命纪念馆感悟初心、观看《南京照相馆》传承红色基因、举办党史问答竞赛,打破“会议室学习”局限,让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队伍强基显担当,为“万壑春声”汇聚攻坚合力。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攻坚队”“青年突击队”,设立8个“党员先锋示范岗”、12个“党员安全监督岗”。在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攻坚中,党员干部带头蹲守现场,逐项破解多项问题,助力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通风兼安全洞开挖关键期,党员轮班值守掌子面,紧盯爆破参数与支护质量,确保隧洞开挖“零事故”;夏季汛期,“党员应急队”组织灾害演练,216名参建人员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凭借过硬作风,党支部先后获评“2024年度先进集体”“2024年度优秀基层党支部”。

廉洁护航守底线,为“万壑春声”筑牢清风基调。项目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廉政责任体系,2024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0份,2025年扩大至24份,覆盖支部班子、部门负责人及施工队伍;创新“线下浸润+线上提醒”廉洁教育模式,线下发放廉洁手册50余份、打造廉洁标语走廊,开展廉洁书画活动,线上在节假日推送廉政提醒20余条;全程参与工程分包招标、物资采购比价,开展廉洁谈心谈话40余人次,项目信访举报通道保持“零举报”,为“万壑春声”筑牢廉洁基调。

风雨多经志愈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新时代的春风拂过陇山群峰,吹绿了施工便道旁的槐树苗,也吹响了“十四五” 能源建设收官的冲锋号,黄龙项目部正裹挟着这股时代春潮,在千峰万壑间续写砥砺奋进的筑梦篇章。

未来,项目部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力争将黄龙抽水蓄能电站打造为国家能源建设的标杆工程,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贡献更多“四局力量”,让这座“绿色充电宝”早日点亮陇原大地的万家灯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