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战旗红 水润戈壁绿——酒泉洪水河项目上半年施工侧记 |
|
|
|
初夏正暖,激战正酣。在酒泉洪水河水库施工现场,车辆穿梭、机械轰鸣、工人繁忙……2025年是酒泉洪水河项目建设的收官之年,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项目建设者以决战姿态连克小洞径、长距离输水隧洞封堵,砂卵砾石地层面板施工两大天堑,一座改写河西走廊水命运的丰碑已傲然矗立于祁连山下。 酒泉洪水河水库是肃州区水利史上最大的单体工程,也是酒泉市重大的民生水利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保障酒泉城区30万人饮水、提升45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的生命源泉,实现为区域工业发展“解渴”的目标。一场戈壁沙漠变“绿洲”的奇迹,正在祁连山下河谷间上演。 抢抓黄金期,打响进度攻坚“保卫战” 围绕年度目标,酒泉洪水河项目部提前部署,逐项分解施工任务,不断优化各项施工工序,科学安排施工工期,以“多面开工、多线并进”的施工模式,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工期。4月3日,700米导流洞封堵首仓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打响了“决胜收官”的第一枪。面对大型设备进洞难、钢筋模板安装难度大等困难,积极调动大量人员和机械设备,抢工期、赶进度,夜以继日奋斗64天,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晴天抢干,雨天巧干,夜间挑灯干。”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项目部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抢工计划并严格实施,在晴天实行24小时砼作业,在雨天进行导流洞模板与钢筋施工。各部门团结一致,不畏严寒酷暑,严格按照计划施工,做到每周有计划,每天有目标。 由于坝体前坝坡砼护面斜长达133米,砼浇筑面积达65000平方米,施工难度极大,施工时间较长。采用“一泵两仓两套滑模同时作业”的方案,达到了一天4条带的施工强度日施工进度“翻了一番”。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设节点持续实现。 2025年5月5日,酒泉洪水河水库坝前混凝土面板滑模首仓顺利浇筑; 2025年5月11日,跨溢洪道泄槽公路桥顺利浇筑; 2025年6月7日,导流洞永久封堵混凝土施工圆满完成; 2025年6月10日,1935.4米高程以下现浇钢筋砼护坡顺利浇筑完成,浇筑量突破25000平方米,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 紧盯关键点,实现安全质量“双闭环” 酒泉洪水河项目始终以“筑零事故安全工程、高质量精品工程”为目标,坚持以安全标准化、质量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制度+技术”发力,构建起安全质量“预防、管控、提升”双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施工全程“零事故、零缺陷”,为工程建设筑牢“硬基础”。 在坝前面板施工过程中,项目采用24小时轮班作业模式,面对夜间施工能见度低、人员疲劳度上升等挑战,项目部构建起“技术+管理+制度”三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针对夜间砼浇筑易出现的蜂窝、麻面等外观缺陷,专项编制《大坝上游坝面施工质量控制手册》等14项技术方案,明确提出“三区两控”管理法,将作业面划分为浇筑区、振捣区、养护区,实行分区责任到人;严控混凝土入仓温度,夜间施工增设保温被覆盖措施,避免温差裂缝产生。 此外,项目部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将安全管控延伸至作业末梢。针对防洪度汛风险,建立“气象预警、值班响应、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四级联动机制,汛期设置24小时防汛值守专岗,配备双向移动通讯工具确保极端天气下信息畅通。 在导流洞、输水隧洞等狭窄空间引入气体检测仪器,实时传输氧气、有害气体浓度数据,超限值自动触发报警并联动排风设备。在6月20日的暴雨突袭中,项目部立即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党员干部带头组建“防汛突击队”,全员化身“安全守门”人,手持探照灯、身着反光雨衣,在雨幕中开展地毯式隐患排查。项目专职安全员如“红色哨兵”驻守关键点位,定时进行水位测量,用不眠不休的坚守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导流洞封堵成功是今年能否安全度汛的关键,也是成功泄洪,保障水库质量的关键。”看到导流洞顺利出水的那一刻,现场质量负责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自成立后,项目部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安全质量管控融入每个施工细胞,在戈壁深处铸就了一座经得起检验的品质工程。 勇攀科技峰,攻克技术难题“深水区” 面对砂卵砾石地层复杂地质条件、超长坝坡施工精度控制、小洞径长距离输水隧洞等关键技术难题,项目部以技术革新为桨,以管理创新为帆,在这片“深水区”劈波斩浪,成功突破传统施工“卡脖子”环节,为行业技术攻坚树立了标杆。 “进度和质量终于都跟上了,但是我们的工期还是很紧张,如果遇上下雨天,进度又会耽搁。”技术负责人皱着眉头说道。为此,项目部组建专项攻关小组,直面砂卵砾石层稳定性差、面板浇筑易变形等难题。经过专家论证与数值模拟,创新采用“液压式滑模自适应控制系统”,对滑模台车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模板垂直度毫米级调控与行走速度动态匹配,将单块面板施工周期压缩。针对面板浇筑易裂开难题,采用“微膨胀补偿收缩混凝土+智能温控养护”组合技术,配合“花管雾化养护+双层土工布覆盖”工艺,有效降低面板裂缝发生率,成功破解薄壁结构耐久性难题。 面对导流洞“闭水严、凿毛深、灌浆密”三大技术难点,项目部开展《小洞径、长距离输水隧洞封堵》班组研究,采用凿毛机解决人工凿毛效率度低、安全风险高、质量波动的问题,从设备选型、配合比优化,管道配置等细节方面认真分析,采用“汽车泵+高压泵管”组合输送解决入仓难题,七百米长距离泵送一次成功,为后续类似工程长距离泵送混凝土施工积累了经验。 针对大坝上游护坡反滤料平整度控制难题,项目团队积极开展QC课题研究,自主研发“激光扫描+智能摊铺”系统,实现反滤料厚度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5%。 项目部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推动成果转化,目前,正在申报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青海省级工法、3项第三届水利职工创新成果。 魏巍祁连,见证着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绿色丰碑;滔滔黑河,诉说着新时代水利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动人篇章。酒泉洪水河水库——这颗镶嵌在河西走廊上的“水利明珠”,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安全为基石,以科技为动力,谱写着一曲“战天斗地、水润戈壁”的时代壮歌。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