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孟底沟的时光交响曲 |
|
|
|
清晨六时三十分,第一缕阳光掠过雅砻江东岸的山脊,工地上已响起机械的轰鸣。混凝土搅拌车开始匀速转动,工人们进行着班前安全交底。 此刻,“北京时间”的精准节拍与“大山时间”的自然韵律同时开启了一天的交响。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双重意义:一是人类创造的精确时间,以毫秒为单位,掌控工程每个环节;一是自然延续的永恒时间,以季节轮回为刻度,维系山川河流的原始节奏。这两种时间维度在孟底沟相互交织,却又和谐共存。 “五、四、三、二、一,起爆!”2025年8月16日16时53分,爆破总指挥一声令下,1号导流洞进口围堰在精确计算的瞬间成功起爆。这一刻,是“北京时间”在孟底沟的最生动体现。为了这精准的爆破,项目团队准备了整整三个月。总工程师邓斌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爆破振动控制在每秒二厘米以内,飞石防护半径精确到米,就连涌浪预警的时间节点都要精确到秒。”爆破前的最后七十二小时,团队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演。 这种对时间的极致追求渗透在工程的每个细节。混凝土浇筑需要不间断作业,每个班次交接误差不超过五分钟;测量员使用GPS同步时钟系统,确保所有数据在同一毫秒内被记录;就连每天的工程例会都准时在上午八点开始,分秒不差。人类的智慧与毅力,在此刻凝结为对时间的精准掌控。 然而,就在爆破作业的同一片天空下,“大山时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静静流淌。雅砻江水依四季轮回变换着流速,春季的融雪让江水湍急奔流,冬季的枯水期则显得温和平静。山樱花和多花蔷薇沿着八孟公路自然生长,不问工期,不计时辰,只随着季节的脚步绽放与凋零。最令人惊叹的是,在爆破作业进行的同时,一群猴子仍在附近的山崖上悠然觅食。它们似乎知道,爆炸声只是暂时的,而这座大山是永恒的。 在孟底沟,“北京时间”与“大山时间”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奇妙融合。在陡峭边坡上,无人机正在危岩体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空中卫士”通过精准吊运治理材料和设备,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它们将一张张防护网精准投放到危岩区域,施工人员随后进行固定安装,有效防止了岩石坠落风险。与此同时,无人机还肩负着森林防火的重任。这种守护,体现的是对“大山时间”的尊重——保护那些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科技与自然,原可以如此相得益彰。 在孟底沟的生态修复中,原生植被的选择展现出工程与自然共处的智慧。项目团队摒弃了观赏性外来物种,转而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的原生植物,构建起一道与周边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绿色屏障。边坡修复选用了一系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本土植物。马棘作为豆科灌木,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固土护坡,每年六至八月开出的紫红色花朵还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芒草和狼尾草等禾本科植物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在贫瘠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为边坡披上天然的“绿衣”。最令人称道的是多花蔷薇的应用,这种当地常见的灌木不仅观赏性强,其密集的根系网络更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卫士。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建设者展现出对“大山时间”的深刻理解。他们遵循植物自然生长规律,选择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播种,让种子借助自然雨水生根发芽。不同植物根据其生长特性被精心安排在不同的海拔和坡向上,形成一个自维持的植物群落。这种生态修复方式,既体现了工程建设中对自然的尊重,也展现出现代科技与传统生态智慧的完美结合。在孟底沟,每一株植物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生态卫士,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 这些建设者既是“北京时间”的执行者,也是“大山时间”的守护者。他们用精准的工程技术推进项目建设,同时怀着敬畏之心遵循着自然规律。这种双重身份,让孟底沟水电站建设成为一曲动人的人文交响。 暮色降临雅砻江峡谷时,工地的探照灯依次亮起,与天际初现的星斗交相辉映。测量员收拾仪器准备下班,他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今天精确到毫秒的测量数据,而笔记本里还夹着一片当天采摘的多花蔷薇花瓣。这座正在建设中的水电站,就像一座连接两种时间维度的桥梁。二百四十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周边的生态保护措施则彰显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当未来的水电站开始输送清洁能源时,周边的山花依然会按时绽放,江水继续奔流,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 人类以智慧丈量时间,自然以永恒包容人类,二者共谱的这首交响曲,将永远在雅砻江峡谷中回荡。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