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书山有路勤为径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王家宝   字号:[ ]

世人常言书山险峻,唯勤勉可作梯;于我辈水电建设者,脚下却另有一座山——是混凝土浇筑的巍峨,是图纸叠垒的厚重,是需以工程人独有的“勤”为径,方能步步登顶的事业之山。

这“勤”,先见于手。

初到金塘冲项目,便撞见老师傅那双手:粗粝如老树皮,指节肿得像磨圆的卵石,却能抚过刚拆模的混凝土面——那水泥尚带着模架的余温,掌纹蹭过毫米级的不平处,竟比读书人指尖轻划珍本典籍的字句更显郑重。青年技术员的手则终日握笔执图,蓝图上的数据如星、线条如脉,密密麻麻都是他们日夜揣摩的“经文”。深夜工棚的灯盏下,计算器按键声脆、键盘敲击声密,恰似案头笔耕的沙沙声,一边演算大坝的钢筋筋骨,一边推演江河的奔涌走向。这手上的勤,是公式写满百张纸,是模板磨平千道棱,是把抽象的数字,一厘一毫钉成江河安澜的基石。

这“勤”,更见于眼。

溢流面的每一根钢筋,都要以目光为尺量——间距差半指、绑扎松半扣,都逃不过那双眼;每一仓混凝土浇筑,都要以眼神为炬照——和易性偏了、倾落高度多了,即刻便要调整。目光所及处,毫厘皆不可失,恰似校勘鸿篇巨制的老学者,半字错漏亦不许。高边坡上更见这份专注:腰腹间的安全绳绷得笔直,像拴住峭壁的生命线,测量工程师半蹲在陡峭岩壁上,一手攥着岩缝里的灌木稳住身形,一手将棱镜杆牢牢抵在锚杆根部——猎猎风卷着碎石屑打在脸上,杆身被吹得微微发颤,他却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纹丝不动,连呼吸都放轻,只为捕捉支护结构那几毫米的微小位移。这眼里的勤,是从万千数据里揪出那点异常,是在庞杂工地里锁死那处关键,更是在悬崖之上,把山体稳定的“安全密码”一一破译,将工程安全的使命,如锚杆深植岩层般,坚定不移“植入”每一道防护。

这“勤”,尤见于脚。

工程人的路,从来是踏出来的。从导流明渠的浊浪边,到主体坝段的钢架上;从砂石筛分系统的尘雾里,到拌和楼的轰鸣中——每日几万步丈量,踏遍工区每个角落,是建设者最寻常的日常。脚下或是雨后积泥裹鞋,走一步陷半寸;或是陡坡碎石硌脚,每一步都要攥紧扶手;或是钢筋丛林的窄缝容足,得侧着身子挪——可每一步都要踩实,每一步都得留心。这脚下的勤,是巡查时的“地毯式”走过,是验证时的“点对点”抵达,是用双脚去读这本日日生长的“工程大书”,读它的进度,也读它的隐患。

可这工程之山的“勤径”,从不是独行路。它是老师傅把数十年经验揉进言传身教,如递出一册口传心授的孤本,连掌纹里的诀窍都不藏;是年轻工程师携簇新理论闯进场站,如执一把锐利刻刀,剖开传统工艺的桎梏,让老方法长出新筋骨。遇着难题,众人围坐如围炉,似共解一道艰深习题——争论声激得茶水都凉了,演算纸堆得比安全帽还高,试验做得手心起了茧,直等东方泛起曙光,才算把“答案”抠出来。这条勤径,是无数双手、无数双眼、无数双脚一起开拓的,是汗水渗进混凝土、智慧融进钢筋里,一寸寸铺就的。

终有,巍巍大坝揽住万顷碧波时,条条银线点亮千家灯火时,我们回望这座亲手筑就的“书山”,当有顿悟:浩繁图纸是我们的典籍,每一笔都写着责任;精准测量是我们的训诂,每一个坐标都注着严谨;雄壮坝体是我们的立论,每一方混凝土都撑着担当。我们以勤为径,攀的从不是虚无的学海崖,而是脚踏实地、能为万民挡水送光的工程之巅。书山有路,这路上深深镌刻的,是工程人用毕生之勤,写就的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时代的壮阔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