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里的防潮坚守:周吴的默契与职业守望 |
|
|
|
湖北襄阳机电工程项目部引江补汉23号综合加工厂,又一场春雨过境。 老周蹲在钢筋弯曲中心冷弯机前,指尖划过模具边缘的防潮胶条,胶条上的压痕正好吻合他拇指的弧度,“头场春雨最贼,专往螺丝缝里钻。”他说着拧开润滑脂盖,老吴已经递过弯头油枪,枪口还带着体温的余温。两人的动作像被同一根线牵着,油枪嘴精准对上轴承注油孔的瞬间,老周已经开始默数——这是他们自创三秒注油法,不多不少,刚好让油脂在潮湿空气里形成完美的保护膜。 老吴忽然用扳手轻敲设备底座:“听,潮气把地脚螺栓泡得发闷。”话音未落,老周已经从工具包掏出密封胶,挤出的银灰色胶线在螺栓根部画了个圆,像给钢铁巨人系上防潮围裙。他们腰间的工具袋叮当作响,装着的不是精密仪器,而是磨得发亮的梅花扳手、包浆的牛皮卷尺。 钢筋网片排焊机的电极座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铜色,老周伸手贴了贴,老吴立刻报出温度,这不是用测温仪测的,而是他们靠掌心温度练出的“人肉传感器”。 “那年梅雨季,这台机子的控制板差点喂了潮气。”老吴忽然开口,边说边往接线盒里塞防潮剂,动作轻得像在哄睡婴儿,给防潮剂盒盖上时特意留了道两指宽的缝——这是他们试过的最佳透气度,既能防潮又不憋闷。排焊机突然发出空载运转的嗡鸣,两人同时抬头,看着电极在轨道上划出的弧光,像在看老伙计舒展筋骨。 钢筋拱架全自动生产线的链条传来轻微的“咔嗒”声,老周和老吴对视一眼,各自走向传送带的两端。老周踩着液压升降台查看托辊轴承,老吴已经趴在地上用听针贴紧轴承座,像在倾听钢铁的心跳。“第三组托辊有点松,潮气让润滑油变稀了。”老周的声音混着链条运转声落下,老吴的扳手已经敲中了正确的螺栓——他们不用数螺栓数量,单凭敲击声的回音就能定位。 下班前的最后一次巡检,老周在设备日志上写下“防潮措施已落实”,厂房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树的新叶滴着水,在设备的金属表面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钻。 拱架的钢铁边缘泛着冷光,却因为无数次被他们的手掌抚过,多了层柔和的弧度。老周的牛皮卷尺还别在腰间,他们走过全自动生产线时,设备的操作屏映出两个微驼的身影,像两株扎根在钢铁森林里的老树,用年轮般的经验,为每一台机器抵挡春雨的侵蚀。 春雨还会再来,潮气也会在季节里徘徊,但在23号加工厂的每个角落,在冷弯机的模具缝里、排焊机的电极座上、全自动生产线的轴承间,都藏着他们留下的防潮密码——不是精密的仪器数据,而是掌心的温度、工具的重量、还有那些在春雨里飘着的,比机油更香的人间烟火气。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