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香暖工地,腊韵启新程 |
|
|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当这首童谣在耳边响起,那浓郁的年味儿便在心底悄然蔓延开来,而腊八节,这个被赋予了温暖与希望的节日,也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纪念此,各寺院会举行诵经、煮粥供佛等活动,后逐渐传入民间,相沿成俗。在这一天,人们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精心熬制腊八粥,那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忆中的腊八,是从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开始的。天还未亮,母亲就起身准备食材,大米、小米、红豆、绿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每一样都是生活的馈赠。母亲将它们细细挑选、洗净,放入锅中,随着炉火的燃起,锅里的食材开始了一场奇妙的融合之旅。小火慢炖,锅里逐渐飘出阵阵香气,那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唤醒了沉睡的味蕾,也唤起了心中那份浓浓的亲情。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每一口粥都软糯香甜,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织,既有谷物的醇厚,又有干果的甘甜,还有豆类的清香,那滋味,暖了胃,更暖了心。 腊八节,不仅仅有腊八粥,还有泡腊八蒜这一独特的习俗。将蒜瓣去皮,放入醋中,封好瓶口,静置于角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蒜瓣在醋的浸泡下逐渐变得碧绿如玉,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到了除夕夜,腊八蒜便成了饺子的绝佳伴侣,那酸辣可口的味道,为年夜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味。 工地之上,腊八的粥香悠悠飘散。后勤的师傅们天不亮就起身,在大锅里熬煮着这传统的腊八粥。红枣、桂圆、莲子、红豆……食材虽不算丰富,却在翻滚的粥汤中炖煮出浓浓的温情。一碗碗腊八粥被端出,热气腾腾,驱散着工人们身上的寒意。他们粗糙的双手接过粥碗,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节日的尊重,有对生活的满足,更多的是对这份筑坝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在大坝的斜坡上,几位老工人坐在避风处,静静地喝着粥。他们的目光望向远方,那是大坝建成后的畅想,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期许。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那是多年来风餐露宿、辛勤劳作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一段工地的故事,或是在湍急水流中打下桩基的惊险,或是在暴雨倾盆下抢修围堰的艰辛,而此刻,在腊八节的氛围里,这些过往都化作了内心深处的坚守力量。 腊八粥的甜香,在寒风吹拂下飘散在大坝的每一寸土地上。这甜,是生活的回甘,是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豁达;这香,是梦想的芬芳,是他们对工程圆满竣工的殷切期望。工地的腊八节,没有节日的繁华与喧闹,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朴实的情怀。在这一碗腊八粥里,凝聚着四局人的团结与奋进,承载着他们对家的眷恋、对国的担当。当未来的某一天,大坝屹立不倒,江水驯服地流淌,那奔腾的浪花会诉说着这个腊八节的故事,传颂着这些平凡建设者们的伟大功绩,他们用汗水与热情,在岁月的长河中筑起不朽的丰碑,让腊八的温情与大坝的雄姿一同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记忆。 腊八已过,新年将至。腊八节,就像是新年的序曲,奏响了团圆、祥和、幸福的乐章,引领我们迈向新的一年,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继续前行,去追寻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微光与温暖。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