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梁场秋深,匠心愈暖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杨峰 敖圣敏   字号:[ ]

深秋的梁场,是一幅由金属、混凝土与人类意志共同绘制的壮阔图景。秋风掠过排列整齐的箱梁,拂过测量员专注的眉梢,悄然渗入每一次振捣、每一次张拉、每一次养护的细微呼吸中。天高云淡,时序流转,这片工地在季节的注视下,正进行着一场无声而精确的对话。人与自然,工艺与气候,力量与耐心。

温度,成为这个时节最敏感的音符。晨起时分的梁场常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白色雾气中,钢模板上凝结着细密露珠,而午后阳光又慷慨地洒下暖意。正是这昼夜之间近十度的温差,向预制施工提出了深邃的课题。混凝土,这看似粗砺却内里精微的材料,在其凝结与硬化的道路上,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有着几乎是哲学意义上的敏感。

于是,整个梁场的节奏随着气温曲线悄然调整。晨曦微亮之时,试验室已亮起灯火。技术员仔细核对近期的温度记录与强度数据,对当日计划使用的配合比进行最后一轮验证。砂、石、水泥、粉煤灰、减水剂,每一种材料的配比都需经过严谨计算,水胶比适当调低,引气剂与缓凝剂的掺量经反复试配,只为了抵消温差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坍落度损失过快、初凝时间提前、塑性裂缝的潜藏风险。

浇筑时间精心安排在上午九点之后。此时气温回暖,钢模板经一夜冷缩已逐渐稳定,混凝土入模之后不会因温度骤变而表面急剧失水。振捣工人执棒而立,高频振捣器插入混凝土中发出低沉嗡鸣,他们凭手感与听觉判断振捣是否密实,是否已将气泡尽数排出。这不仅是技术,更近乎一种手艺,梁体的腹板、翼缘、倒角,每一处皆需均匀密实,不得有过振、漏振之虞。

而真正的守护,其实在浇筑之后才真正开始。

养护,是秋季箱梁预制的精髓所在。由于白天温热、夜间寒凉,梁体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差异巨大,容易导致硬化不同步。若处置不当,表面微裂缝、色差,甚至强度不均皆会发生。因此,覆盖与保温成为一场毫不松懈的仪式。

每完成一榀箱梁的浇筑,工人立即在顶面覆盖一层透水无纺布。这层布始终保持湿润,以避免混凝土表面过早脱水。随后,整体罩上厚实的深色养护棚,它不仅是遮阳,更在夜间成为阻隔寒气的屏障。温度进一步下降时,蒸汽发生器便开始低沉地运行。管道中输送出的湿热蒸汽,在棚内形成均匀温润的小气候,使梁体处于近乎恒温恒湿的呵护中,如同婴儿安睡于摇篮。

温度传感器被精心布置于梁体内部、表层和养护棚之中,数据每两小时采集一次,实时反馈至控制中心。技术人员据此调整供汽量与时长,既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假凝,也防止低温使得强度增长迟缓。这一切细致操作,并不为肉眼所见,却深深写入每一寸混凝土的肌理之中。

钢筋加工区同样跃动着秋日的节奏。低温使得钢筋脆性略有增加,尤其在弯折与焊接时需格外留意。焊工们改用韧性更佳的焊条,并在焊接后采取保温缓冷措施,避免焊缝区域出现冷脆裂纹。张拉作业选在一天中温度最稳定的中午时分进行,液压油温、千斤顶标定,甚至预应力筋的伸长量读数,都因气温的稳定而更加精确。

秋风也吹进了机械设备的日常。起重机钢丝绳在低温下柔韧性下降,每日开工前的空载运行时间延长;搅拌站控制室加强对骨料含水率的监测,因为空气湿度变化直接影响混凝土实际用水量;运输混凝土的罐车统统穿上“棉外套”,保温罩衣裹紧罐体,减少路途中的温度损失。

而在这精密运转的系统中央,是那些与秋凉直接面对的人。工人们在凉意渐深的清晨裹紧衣领,呵出白气,手中的工具却握得沉稳。热水供应点设在了工地各处,姜汤和热茶从不间断。休息区的集装箱改建成了避风驿站,里面备有干爽的毛巾和厚外套。有人低头仔细检查模板的拼接缝,有人登高调整养护棚的覆盖位置,寒冷尚未真正到来,但人与机器都已进入一种清醒而预备的状态。

夕阳西下时,梁场的灯光次第亮起。夜间值班人员手持测温枪和记录本,穿梭于一列列静默养护中的箱梁之间。他们的脚步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混凝土的安眠。蒸汽微微逸出养护棚,在清冷的夜空中织出薄纱。仰头是秋季明晰的星空,俯首是人类用心守护的创造。这一刻,自然与工艺达成某种和解,甚至默契。

在这安详而坚定的秋夜中,箱梁缓缓增长着强度,如同树木生长年轮,沉稳而不可阻挡。它们将在未来的桥梁与高架上承受数十年车流荷载,而关于这个秋天的一切,温度的波动、人类的调整、持续的守护,都将成为沉默却坚实的见证。

季节以风为语言,诉说变化;梁场以梁为答卷,回应以专业与专注。秋凉深了,但建造的热忱未熄。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每一滴汗水,都在书写一首关于质量、安全与时间的散文诗,庄重,绵长,而又充满温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