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太好写了

发布日期:2025-09-17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王苏林   字号:[ ]

越过长江天堑,穿过翠绿的黄山山脉,伴随着映入眼帘的新安江开阔江面与温婉的江南水乡气韵,只听得列车广播如同金鸡报晓的一声“歙县北站到了”,我们采风四人小组的采风之旅也来到了此行最后一站:位于黄山市歙县的安徽省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歙县段三标段,在这座徽风吴韵的古城里,斑驳的白墙青瓦正向来去如梭的建设者和游客诉说着徽州城的昔日繁华。

晚上,当我面对窗外不远处穿城而过最终汇入新安江的扬之水时,不禁回想起当年在重庆采风的日子,那里同样是汇入长江的嘉陵江,祖国的大江大河何其相似,距离上一次参加采风,两年过去了,时间过得多么快啊,上一次的采风让人意犹未尽,可叹缘分不浅,此番又与采风组到徽州!

太好写了!一写工程建设之盛!且看这设计变更之精,工程质量之优,施工组织之妙。初到项目现场,便被那融在古城白墙青瓦间的仿古式防洪栏杆惊了眼——没有冰冷的水泥堆砌,而是用仿徽派马头墙的造型勾勒栏杆造型,每隔一个栏杆便刻上徽州木雕里常见的缠枝莲纹样。项目总工说,最初设计本是标准化防洪墙,可看着古城墙与新安江依偎了千百年,本着传承徽州城九百年文脉的初心,联合古建筑专家改了方案,才让工程成了古城的“新脊梁”而非“异客”。这般将民生工程与文化传承拧成一股绳的巧思,笔下只需稍作描摹,便满是故事。

太好写了!二写建设者之情!工地上的故事从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藏在清晨七点的食堂、深夜亮着灯的项目部里。采访时在智慧综合加工厂遇到管理既专业又幽默的陈哥,他袖口还沾着水泥灰,却笑着挥手招呼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采风者“老弟老妹儿瞅啥呢?找金子呢?快过来我给你们讲讲这几乎实现了全自动生产的钢筋加工流程,这就是你们采风者眼里的‘金子’,可得好好拍好好记啊!”还有负责资料整理的年轻姑娘韦静,笔记本里夹着数十张沿江居民的签字单,“刚开始有老乡担心施工影响出行,我们挨家挨户去说方案,后来老乡们常送些自家种的枇杷来”。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真情,不用刻意雕琢,写出来便自带温度,让项目有了血肉。

太好写了!三写工程与自然之融!走在练江旁的步道上,脚下是能透水的生态砖,身旁是刚栽下的乌桕树,远处的红腹锦鸡正落在堤脚的湿地里。李强指着岸边的菖蒲丛说,这是特意选的本地水生植物,既能固土防冲,又能给鱼虾留个家。前期勘探时安环部在沿线排查古树名木时发现一片老樟树,为了避开树木根系,施工局联系业主与设计方对堤线进行了调整,如今老樟树依旧枝繁叶茂,树影映在新修的防洪墙上,像一幅活的水墨。这般工程让着自然、自然衬着工程的和谐,只需把眼之所见如实写下,便是最动人的生态答卷。

太好写了!四写古今对话之韵!站在修葺一新的观景台上面向练江心驰神往,下游是明代的紫阳桥,青石板上还留着古人的足迹;上游是新筑的防洪闸,钢筋水泥里藏着电建智慧。当地老人说,以前汛期一来,沿江的老街总被淹,如今堤修好了,不仅不怕水,还能在堤上看桥、看江,和老辈人守着的风景一样,却更安心了。工程没有割裂历史,而是以现代技术守护着这一方九百年“徽商故乡”,让走过了一千四百年风风雨雨的歙县在新安江畔从容依旧。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笔下轻轻一点,便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时,我们坐在古城的石凳上,看着居民们带着孩子散步,听着施工队收工时的欢声笑语,练江和扬之水奔腾不息流向新安江,崭新的防洪堤映着古渔梁。原来好写的从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这个项目里藏着的用心、用情与担当——是设计时对文脉的敬畏,是建设中对百姓的真诚,是施工中对自然的尊重。这般有血有肉、有魂有韵的项目,只需俯身倾听、睁眼细看,笔下的文字便会自然而然地流淌,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藏在徽州古城里的工程温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