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腊八节 |
|
|
|
腊月的风,轻轻吹过武汉的街头巷尾,带着几分寒意,也带着几分期待。我站在这座城市的灯火阑珊处,思绪却飘回了远方的家乡,腊八节,那个在记忆深处温暖如春的节日,此刻被腊月的风悄然唤醒。武汉的街头,霓虹灯与古旧的巷弄交织出一幅幅现代与传统的画卷,而我,就像是这画卷中一抹游离的墨色,既沉浸于都市的繁华,又深深牵挂着千里之外的故土风情。 记忆中的腊八节,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和那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天未亮,厨房里已飘出了五谷杂粮与各种干果混合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预告。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悄然响起,那是妈妈为家人准备腊八粥的序曲。她细心地挑选着每一粒谷物,每一颗豆子,仿佛是在挑选生活的色彩,既要五彩斑斓,又要和谐相融。然后,她轻轻地将这些食材放入砂锅,加入清水,慢火熬制。那一刻,厨房成了她施展魔法的舞台,而腊八粥,则是她赋予家人的温暖与祝福。整个上午,厨房里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香气。她不时地搅拌着锅里的粥,仿佛是在搅拌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而我,则在一旁静静地陪伴,偶尔帮忙剥几颗大枣,或是切几片姜,虽然手法笨拙,但那份参与感却让我倍感幸福。 下午,妈妈会开始准备腊八粥的配料,有香甜的桂圆干、软糯的红枣、晶莹的莲子,还有我最爱吃的葡萄干。每当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我都会在心里默默许愿,希望时间能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能多享受一会儿这份家的温馨。随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妈妈终于端出了那锅精心熬制的腊八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寒冷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温馨。 这是我毕业来到武汉工作的第三个腊八节,心里一直念着“过了腊八就是年,马上可以回家过年了。”每当腊八节来临,我都会格外想念妈妈的腊八粥,想念那份独特的情感和味道。周末,我开始尝试自己动手熬粥。站在厨房里,面对着那些熟悉的食材,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妈妈一同忙碌的清晨。我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每一粒谷物,每一颗豆子,尝试着模仿妈妈的手法,将它们一一放入锅中。然而,当真正开始熬制时,我却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掌控远不如妈妈那般精准,“妈,这个粥要熬多久?”“高压锅半个小时,你的电饭煲至少得四五个小时。”“这个豆子竟然还要在水里泡?”“泡一下,更好吃。”视频里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着我,耐心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虽然无法完全复刻妈妈的手艺,但有妈妈的指导和陪伴,却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那锅慢慢熬制的腊八粥,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亲情的寄托。 时光流转,温暖依旧。腊八的记忆,不仅仅是那一碗粥的味道,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家乡与异乡。粥香四溢,我闭上眼,仿佛能看见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听见她温柔的叮咛。我端起碗,轻轻吹散热气,小口品尝。虽然不及妈妈的手艺,但这份努力与心意,让这碗粥变得格外珍贵。或许,这就是腊八节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都能怀揣着对家的思念,勇敢地前行。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