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阴洞河畔的对话:旧岁“七二”与今朝竹寿

发布日期:2025-09-15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吴星宇   字号:[ ]

凉山的风,曾携着干渴掠过鲹鱼河的支流,在会理市槽元乡的山坳间留下岁月的褶皱。直到竹寿水库如一颗翡翠嵌进阴洞河畔,这方土地才真正被唤醒——它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建筑,而是流淌着温度的生命脉络,用一库清泉,改写了宁南与会理的山水叙事。

回溯时光,竹寿水库的故事始于1972年的一纸蓝图。1975年破土的声响,1997年蓄水的涟漪,最初名为“七二水库”的它,曾用1130万立方米的库容,勉强托举着沿岸百姓的期盼。可随着时光推移,人口增长、移民安置的需求渐长,旧水库的容量像一杯盛不下新雨的老碗,亟须一场焕新。2021年,总投资11.17亿元的扩建工程启动,挖掘机的铁臂划破晨雾,输水隧洞在山体中蜿蜒,当库容最终增至3511万立方米时,这方水域终于有了拥抱更多土地的力量。

晨雾还没散尽时,阴洞河的水带着微凉漫过石滩,岸边的芦苇轻轻晃着。老“七二”先开了口——它的坝体上还留着1975年浇筑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掌纹,褶皱里藏着岁月的沙。

“听,风里是不是还飘着当年铁镐敲打的声儿?”老“七二”的声音温厚,像浸了几十年的山泉水,“1972年那年,勘探队的人背着仪器爬遍这山坳,在我现在站的地方画了第一道线;1975年春天,乡亲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来,土坯混着砂浆,一点点把我垒起来。那时候大家都叫我‘七二’,因为我的故事从1972年开始。”

新竹寿水库静了静,它的混凝土面板映着初升的朝霞,像覆了一层淡金。“我记得您的故事,”它的声音清亮,却带着敬意,“老一辈人说,您刚蓄水那会儿,整个竹寿片区的人都来河边看——1130万立方米的水,在当时是多大的盼头啊。您用那汪水,浇着3.2万亩田,玉米、土豆在您的滋润下抽穗,彝家阿嬷们挑着水桶来您这儿打水,桶沿晃着的,都是过日子的甜。”

老“七二”轻轻叹了口气,雾气在它的坝体上凝成小水珠。“可我也有遗憾呐。旱季来的时候,我的水线一天天往下退,露出的河床泛着白,看着田埂上的庄稼蔫头耷脑,我却只能再挤一点点水;后来白鹤滩的移民要搬过来,那么多人要喝水、要种地,我这老库容,实在是盛不下那么多期盼了。”它顿了顿,望向新竹寿宽阔的水面,“还好,有你接了我的班。”

新竹寿的水波轻轻拍着坝体,像是在回应。“我是站在您的肩膀上长大的。2021年动工的时候,建设者们沿着您当年的脉络,把我的库容扩到了3511万立方米——是您当年的三倍还多。您看,我修了输水隧洞,像脉络一样扎进山体,把水送到两县一市八乡镇。”

“真好啊,”老“七二”的声音里满是欣慰,“我当年只能护着近处的几亩田,现在你能把水送到那么远的地方。记得以前有个老农跟我说,‘七二啊,要是你能再多装些水,俺们就能多种点果树,让娃们多吃点甜的’——现在,他的愿望该实现了吧?”

“就快实现了。”新竹寿笑着说,“现在我将把水送到更远的地方,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尝到这股甜。您当年护着的那片土地,现在正开着更艳的花,结着更丰的果。在不久的将来这片花海甚至能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晨雾渐渐散了,朝阳把两个水库的水面染成一片暖红。老“七二”看着新竹寿延伸向远方的渠道,像看着自己的血脉在延续;新竹寿也望着老“七二”,知道自己承载的不仅是水,还有老一辈水利人的初心。

“其实,我们从来都不是两个水库。”老“七二”轻声说。

新竹寿点点头,水波与老“七二”的水波在河湾处相融。“我们是一条水脉,从1972年的那道线开始,一直流到现在,流到以后——流进田垄,流进灶台,流进彝家儿女的笑里。”

风又吹过阴洞河畔,芦苇沙沙响,像是在为这场跨越半世纪的对话鼓掌。两个水库静静站着,一个藏着岁月的故事,一个写着新生的希望,而它们脚下的水,正带着相同的温度,润泽着凉山的每一寸土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