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古徽新堤守山河——工程背后的守护

发布日期:2025-09-17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李强   字号:[ ]

皖南的晨雾,总带着几分缠绵的性子。清晨六点,它像轻纱般裹着新安江,江面粼粼微光漫开,把沿岸的徽派古宅、青石板路晕得愈发雅致。可这份静谧,早被江畔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歙县三标段的工地悄悄打破——渣土车引擎声低沉地滚过,建设者们裹着深色工装、扣紧安全帽,踩着沾露的青草快步往岗位赶。他们要做的,是给沿岸十几万百姓筑一道挡洪水的“铜墙铁壁”,让这条驮着徽文化走了千年的河,少些洪涝的慌,多些安稳的甜。

风里还飘着青草的嫩香,安全环保部的巡查小组已顺着工地走起来。他们揣着“雷霆行动”的会议指示,查农民工宿舍时弯着腰,指尖轻轻捋过床底的电线,看有没有裂口;碰一碰插座,确认松没松。到了食堂,又伸手摸燃气管道的接口,盯着减压阀仔细瞧。手里的记录本上,“3号宿舍插座接触不良”“食堂东侧灭火器压力偏低”一笔笔写得清楚,每查出一处隐患,就立刻叫负责人来,盯着整改好才肯挪步。“防洪工程本就是‘安全工程’,施工要是出岔子,咋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安全环保部主任党勤学一边说,一边把新换的灭火器在墙角摆整齐,红色的罐体映着白墙,倒像道醒目的安全符。

汛期来之前,工地“24小时双值班”的规矩就立得稳稳的,雷打不动。凌晨的夜色最浓时,生产协调部主任刘辉举着监测仪站在堤岸,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生怕漏过一点细微变化;不远处,安全环保部的值班员正沿着临水作业区慢慢走,手电筒的光在黑夜里划出一道亮弧,他时不时用脚轻踢边坡的石块,确定没松动,才在巡查本上郑重打个钩。每到整点,两人准会在车前碰面,确认啥问题都没有,才掏出保温杯抿一口,暖流从嘴里窜到心里,倒像在给这份守护添力气。

工地里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那随处可见的“生态绿”。堤防加固的现场,工人们正把植生袋小心地一层层铺在堤坡上——这些无纺布袋子软乎乎的还透气,里面装着当地的碱草、高羊茅、黑麦草种子,不像从前的浆砌石,冷冰冰硬邦邦的。党勤学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袋里的土,笑着解释:“以前用浆砌石护坡,水和土没法交换,水里的鱼虾没地儿躲,岸边也少了活气。现在用植生袋,过俩月草芽冒出来,堤坡就绿油油的,既能挡洪水,又能留住这股子生态味儿。”如今再看那堤坡,已有不少嫩绿的草叶探出头,在风里轻轻晃,偶尔有蝴蝶停在草尖,给严肃的工地添了点灵动感。

为了把工地打造成“零污染”的样子,项目部花了不少心思。每天清晨,洒水车顺着施工道路慢慢开,细密的水雾洒在路面上,把要飘起来的尘土稳稳按下去,路面总保持着润润的状态,却没积水;土方作业时,除尘雾炮准时转起来,白色的水雾像云朵似的裹着作业区,把漫天尘土锁得严严实实;渣土车要离开工地,得先进洗车池“洗个澡”——高压水流从四周涌过来,把轮胎、车身上的泥冲得干干净净,污水再顺着管道流进沉淀池。走进工地,看不见飘着的尘土,见不着乱堆的废料,只有整整齐齐的场地,和按部就班的作业场景。

党支部的红色力量,更是给工程守护添了股强劲的劲儿。在这里,“三会一课”不再是会议室里照着本子念,而是搬到了堤岸旁、防渗墙的施工现场。党员们围着刚浇筑好的防渗墙,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咋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怎么优化流程赶进度?”有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施工图纸,其他人凑过去,找问题、提建议,热烈的讨论声顺着江风飘远。党员们还分了“党员责任区”,每个区域都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写着党员的名字和负责的施工内容。党支部书记苟学登每天都要绕着各个责任区转一圈,看见工人操作不规范,就上前手把手教;碰到施工难题,就组织党员开“现场攻坚会”,一起琢磨着解决。

施工间隙,党支部还主动搭起“为民桥”,帮村民解决难题。工地附近有条临时便道,一到雨季就变得泥泞不堪,村民骑车经过时总容易滑倒。党员突击队知道后,立马拉来碎石,顶着大雨把便道铺得平平整整,还在路边插了醒目的防滑警示牌。村里的李大爷路过时,摸着光滑的碎石路面,笑着说:“以前下雨我都绕着这条路走,现在好了,路平了、有警示了,心里踏实多啦!”有时候,党员们还会趁着休息时间,帮村民搬粮食、修农具,工地和村里的关系,就像新安江的水,清清爽爽又热热闹闹。

如今再站在新安江畔,已完工的堤段早就换了模样——整齐坚固的堤身顺着江岸弯着,覆着绿色植被的堤坡和青山绿水配在一起,好看得很;还没完工的区域,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师傅们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浇混凝土,大型机械在场地里有序地来回走,每个动作都透着专注和干劲。每天傍晚,村里的老人总会牵着孩子来到工地外围,看着堤坝一点点“长高”“变宽”。孩子指着堤坡上的小草,好奇地问:“爷爷,这堤坝建好后,洪水就不会来欺负我们了吗?”老人笑着点头,眼里满是盼头:“是啊,等堤坝建好,咱们再也不用怕梅雨季节的洪水了,到时候还能在堤上散步、看风景呢!”

夕阳落下来时,新安江被染成了温暖的金黄色,建设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坐在堤岸边歇脚。有人掏出手机,给家人发去工地的照片——照片里,新堤的轮廓在夕阳下格外清晰,岸边的小草透着绿意,远处的徽派古宅错落着,江面波光粼粼。他们心里清楚,自己亲手建的不只是一道防洪堤,更是沿岸百姓的“安心堤”、守护徽文化的“文脉堤”。等工程全面完工那天,新安江依旧会是“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意模样,更会成为百姓心里最结实、最温暖的依靠,安安静静地守护着这一方山河的安宁与希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