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湖面“减压” 让莲花湖更清更亮 |
|
|
|
随着冬季的脚步悄然临近,莲花湖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生态维护关键期。湖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在茂盛期曾是游客拍照打卡的重要景点,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原本繁茂的水生植物进入了枯萎期,枯死的水草、荷叶和残枝落叶不仅影响湖面景观,还会影响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植物就会在水中慢慢腐烂,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构成潜在威胁。 莲花湖综合治理工程作为蔡甸清水入江项目三大子项之一,由7个子湖和老干湖组成,总面积近0.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米,是蔡甸区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生态文化的一张名片。为进一步优化莲花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通过收割清理水生植物为湖面“减压”,让莲花湖“呼吸”更加通畅。近日,蔡甸清水入江项目全面开启了水草收割和清理湖面专项行动。 项目团队根据不同子湖的水生植物的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清理方案。在水生植物和枯萎的荷叶较为密集的6#湖、7#湖,采用机械收割、镰刀切割及人工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高效地清除枯死的水草和落叶。“水草本身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清理过程中还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水草,有助于保持水体自净、维护生态平衡。”在清理过程中,项目团队注重“精准施策”,通过科学评估各区域水草的生长情况和生态价值,确保既有效去除了枯死植物,又保护了健康的水草群落。“我们不能任其生长,也不能全部除掉,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有保留的清理,合理控制其长势。”项目工程负责人张毅补充道。 为了增强莲花湖的自我恢复能力,项目团队针对水生植物分布较稀疏或生态较为脆弱的4-2#湖、5#湖区域,主要采取人工打捞的方式进行湖面清理,以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在部分清理后的区域补种了适合莲花湖水生环境的沉水植物苦草,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水下森林”结构,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这些新植入的水草不仅能进一步改善水质,还能为鱼类、底栖动物等提供更为丰富的生存环境,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河湖治理久久为功。目前,莲花湖湖面清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下一阶段,蔡甸项目将继续加强对莲花湖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同时,还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参与度,倡导全民环保意识,共同守护这颗珍贵的城市明珠,让莲花湖的美景永续。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