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龙塘大坝“颜值”提升“硬实力”增强 |
|
|
|
12月31日,中国水利报刊登《龙塘大坝:“颜值”提升 “硬实力”增强》文章。在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上,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龙塘大坝焕然一新。登上坝顶,可以俯瞰南渡江“波光粼粼映夕阳,湖面如绸橙红妆”的美景。龙塘大坝不仅“颜值”提升了,“硬实力”也增强了。 不断提升项目管理质效 在龙塘大坝改造工程施工现场,起重机长臂在空中挥舞,电焊光芒闪烁不停,坝顶施工正在紧张进行。据了解,目前龙塘大坝拦河闸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于2025年2月完工。 龙塘老坝始建于1969年,被称为南渡江下游第一坝。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安全隐患逐步显现,改造重建刻不容缓。新大坝于2021年12月开工,位于原大坝下游70米处,距入海口约26千米。工程轴线全长438米,是一座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排涝、旅游、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862万千瓦时,全面提升海口市区及江东新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并减轻大坝上游区域防洪排涝压力。 自开工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项目管理质效,夯实龙塘大坝安全基础。为确保工程建设期间龙塘水源厂正常供水、下游农业灌溉和生活供水功能不受影响,龙塘大坝项目部充分利用枯水期,创新采取提前导截流全年过水围堰的施工方式,减轻枯水期施工压力。截至目前,项目部成立“提高闸墩外观质量合格率”“振冲碎石桩质量控制”“旋挖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等科研小组,成功申报了25项专利设计。 有效发挥防洪排涝效益 2024年,台风“摩羯”“银杏”“潭美”等接踵而至,海南省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400毫米。改造重建后的龙塘大坝初见雏形,能否经受住台风考验?周边区域能否安全度汛?供水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在海南省水务厅、海口市水务局的联合调度下,龙塘大坝项目部积极与水文站、上下游单位联动,安排专人实时观测水位,通过适时启闭泄洪闸、控泄闸等闸孔,错峰、削峰、拦洪,将水位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保障了上下游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成功防御洪水得益于新建大坝的设计改进——将原有的溢流坝升级为闸坝,在13孔闸门全开的情况下,校核泄流量可达1.38万立方米每秒,显著提升断面行洪能力,降低上游水位,缓解上游定安县、琼山区龙塘镇、澄迈县金江镇等地区的防洪排涝压力。汛期洪水来袭时,新建大坝平均水位仅为10.77米,流量却高达8800立方米每秒。相比之下,老坝在警戒水位12.5米时,流量仅为2760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在来水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新建大坝能通过增强泄流能力,实现在更大流量下保持低水位的效果。 坚持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 除了防洪功能外,龙塘大坝还兼具城市供水、农业灌溉、观景旅游、排涝和发电运行等多重功能。新建大坝正常蓄水位8.35米,相应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目前可持续稳定向海口市区及江东新区等区域供水44万立方米每日,确保了区域内居民能够享受到充足、清洁的水资源。同时,右岸灌溉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能够满足约9.6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在建设期间,龙塘大坝项目部坚定不移贯彻绿色施工理念,做到工程施工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围挡,安装喷淋系统,定时自动喷洒水雾降尘;在施工现场出口及各功能区域设置冲洗池;对运送易产生扬尘材料的车辆进行遮盖;对施工区域定期洒水抑尘;采用低噪声的夯实、破碎等设备;使用LED(发光二极管)等低光污染的照明设备;设立安全保护区,保护施工现场附近水源水体。 同时,龙塘大坝项目部积极响应属地政府号召,与业主单位联合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投放20万尾鱼苗入江,有效改善南渡江水生态环境。
|
|
|
【打印】 【关闭】 |